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


主编:张秀平 王晓明


 

11 焚书坑儒

中国思想文化的首次大劫难,士大夫政治抗争的第一次大惨剧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治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
代,制度混乱不一。
  许慎《说文解字·序》,说当时“田畴异亩,东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
形。”秦统一以后,采取种种措施在政治、经济上巩固统一。但是,仅仅实行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一,
对于巩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封建专制帝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这一措施强
化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给中国思想文化史带来了第一场重大灾难。
  战国时代诸侯纷争,虽然经济上造成很大摧残,但思想文化却是空前活跃,各种思想流派、学术团
体都流行游动于世。仅从学派来讲,就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农
家、杂家等所谓“九流十家。”从思想方面来讲,各家学派各抒己见,相互诘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仅
有的一次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学术思想的繁荣昌盛,迎来了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黄金时
代。但是,随着封建国家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成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形式,趾高气扬的千古
一帝秦始皇在强化他政治、经济上的专制权力的同时,也要开始推行文化思想上的专制统治了。
  不过,他并没有准备一开始就对文化思想领域采取残酷的手段,从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年)建立
统一政权开始,到实施焚书的始皇三十四年(前 213年)的八年间,曾从六国的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大量
的古典文献。同时又征聘七十多位老学者,授以博士之官。还召集了两千余人的学生置于博士官之下,
命之曰“诸生”。其目的,在于利用他们对古典文化进行清理甄别,以政府的力量禁止不利于封建专制
政权的书,奖励那些对秦政权有利的书籍。诚如秦始皇自己所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因此,秦政权不仅对七十位博士优礼备加,而且对于诸生也“尊
赐之甚厚”。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按秦始皇的本来设想进行,这些博士和诸生都是旧时代的学者,满脑子都是
旧文化和复古思想,认为复古周礼的儒家思想都是好的。所以,他们不但对加强专制统治思想没有帮助,
反过来,对秦始皇的所为指手划脚,说三道四。而秦始皇恰恰是个蔑视儒家、推崇法家思想的人,他十
分崇拜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认
为这才是富国强兵,超越三皇五帝的唯一妙法。所以,对博士诸生的表现心有不满。始皇三十四年(前
213年),在咸阳宫的一次宴会上,博士淳于越提出废郡县,立分封,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
闻也。”始皇命令群臣议论,丞相李斯谬其说,绌其词,上书皇帝曰:过去天下散乱,没有能统一之者,
所以诸侯并起,“语皆道古而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
别黑白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
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不便。”李斯这番利害析
说,使始皇大为称是,准许了李斯提出的焚书的建议,即除去秦国的历史书籍以外,其他史书及《诗》
《书》百家语之类全部烧毁的建议。除博士官掌管的图书和农书医书及求神问卜之书外,各地所有一切
藏书全部交到当地官府烧毁。命令下达后30天之内不烧者,判刑服劳役。下令今后如还有人敢于议论诗
书,判死刑。以古非今者全族处死。官吏知道而不揭发者治以同罪。李斯的一个建议,就使秦帝国统治
所及之处,到处点燃了焚书之火,不到三十天,秦以前的古典文献,尽皆化为灰烬,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事件。
  在秦始皇采取愚蠢的焚书措施后仅一年,又发生了“坑儒”惨剧。秦始皇知道,书虽然焚了,但人
的思想无法焚掉,在自己的政权机构中,还有部分怀有复古思想的旧贵族掌管着文化事业,对这些人必
须加以清除。但以什么为借口呢?
  秦始皇是一个具有数重性格的人,即有他披挂上阵,统率千军万马吞灭六国的雄勇气概,又有其迷
信神仙,贪生怕死的怯弱心理。当他统一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开始,他就迷上了神仙方术,重用
方士,炼丹求药,不惜耗费巨额钱财,派人去远海深山寻求长生不死之药。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有两个替他寻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明知仙药根本就是没有的,他们无非是为诈取富贵而
已。时间已久,怕骗局终归败露,乃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
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
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
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听了这一消息,龙颜大怒,指责方士“韩众等去不报,徐巿
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以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
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转相告引,乃自除犯
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并告知天下,以惩戒后。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坑儒”事件。坑儒
事件并不只这一次,在此后又接连发生了第二次、第三次屠杀。《文献通考·学校考》云:始皇“又令
冬种瓜丽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秦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计生议,
坐以非所宜言者,各数十人。然此秦之于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试用之,惟恐其不澌尽泯没矣。”
  秦始皇采取极其野蛮粗暴的方式“焚书”“坑儒”,希望以此残酷的手段达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充分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残酷和皇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焚书摧残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文化繁荣局面,使祖国文化宝库蒙受了灾难。坑儒则
沉重地打击了儒家学派及广大知识分子,使法家学说完全官学化。而秦王朝就是因为独行法家严酷理论
才导致速亡的。

 

12 修筑万里长城

在月球上能用肉眼看得见的人类伟大工程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许多人以为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开头的,其实,早在战国时期,这项浩大的工程即已开始。春秋战国
时期,列国纷争,各诸侯国都于险要据点兴建单个的防御城堡及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等设施,随后逐
渐在边境上修筑城墙,把这些城堡等设施联接起来,形成一套有机整体,以抵御外敌的侵扰。楚国于公
元前七世纪前后,最早开始这项工作,为防韩、魏而筑起“方城”,以后各国纷纷效仿。如齐国为防楚、
越而在泰沂山区筑起齐长城;魏国为防秦国,沿洛水河城筑起魏长城;赵国为防齐、魏之敌,在漳水一
带筑成赵长城。这些都被称为战国长城。除此之外,有的诸侯国,燕、赵、魏国,为抵御北面游牧民族
(如东胡、匈奴)南下侵扰,在北方修筑长城。随着六国的相继覆灭,这些长城也失去了它们原有的作
用,只是仍能发挥着防止匈奴侵扰的重要作用。
  秦国最早的一条长城,修建于秦简公七年(公元前 408年)的“堑洛”,沿洛河修筑,以防魏国之
敌。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 324年)秦国又筑洛河中游的长城,“筑上郡塞”,这是防御赵国的。
秦昭襄王时,又在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防匈奴的侵扰。这段长城由东向北,起自临洮,至今陕
西安塞县境时分为两支:一支止于秦国上郡治所肤施附近;一支则到达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十二连城附近
的黄河岸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在从事国内的各项改革,但北方匈奴贵族集团觊觎中原财富,经常南下侵扰,
匈奴贵族趁着北方的燕国、赵国的衰落,一步步向中原侵犯,把黄河河套地区大片的土地夺了过去,给
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同时对秦国的首都咸阳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当时在群众中就流传着“亡秦者
胡也”的说法,可见问题的严重性。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 215年),派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讨伐匈
奴,夺回河套以南地区。
  接着又夺回河套以北的阴山一带的大片国土,重新设置九原郡。匈奴贵族的进犯虽然被赶走,但它
的实力并未受到彻底的打击,对秦国内地仍有很大的威胁,这就需要时刻防备匈奴人的再次进攻。于是
秦始皇决定修筑起一条新的长城。
  秦王朝从民间征发大批的民工,同时命令大将蒙括率士卒来修筑长城。这条长城以六国时秦、赵、
燕国北部的原为防御匈奴而修筑的旧长城为基础,修葺、增补,同时又建造不少新的城墙,将它们连接
起来,使之屹立于秦王朝的北方。这条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沿广阔的黄河流域,依峻峭的阴山山
脉,行经内蒙古草原,蜿蜒曲折,全长约五千余公里,前后共用九年时间,终于修筑起这抵御外敌的屏
障。
  两千多年来,总共有二十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家修筑长城,而且许多朝代修筑的长城无论从长度、工
程质量和工程规模上都可与秦朝长城匹比甚至超过秦长城。明朝统治者对长城的修筑最为重视。这与当
时北方蒙古各部经常纵兵骚扰中原地区有关系。明朝大规模修长城有三次。到1500年前后,明长城全部
修完。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河北省东北部的山海关,经过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它随
着山脉的曲折盘旋,绵延六千三百公里,形成中国北方崇山峻岭上一道气势雄伟的城墙。这一驰名中外
的万里长城,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历朝统治者征调千百万人,经过多年艰苦劳动,死亡
无数生命,才修建成功的。正如古人留诗:“嬴政驭四海,北筑万里城。民命半为土,白骨乱纵横。”
长城的建筑,绝大多数地段是以山脉为基础,随着山势的高低起伏。有的地段是建在距地面一千三百米
左右的高山上。长城本身的高度从五米到十米不等。在山势陡峭的地方,墙身就低一些,较平坦的地方
墙身就高一些。墙的外部用砖和石砌成,内部用黄土夯实。长城顶部靠外的一面还修造一条女墙(城墙
上的小墙),女墙上留有许多小孔,可以瞭望城外。每隔一百三十米,修造一座碉堡,作为监视哨楼。
在险要地方设置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发出警报: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使浓烟直上云霄;
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以传递紧急军情。
  长城沿线地势险峻,施工极其困难。但是,劳动人民克服千难万险,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在山
冈地方,就利用山脊作基础,既控制了险要,又便于施工;在河岸和深谷,则利用原来的陡坎和山崖,
从外面看来,非常险峻。
  把大量的土、石、砖运上山岭,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每次修建都动员大量的劳动力。例如, 555
年,北齐王朝修筑从居庸关到大同一段约四百五十公里的长城,就征调了一百八十万民伕。
  在八达岭上发现的一块明朝石碑,上面记载1582年修长城的情况:几千名士兵和民伕,总共才修了
七十多丈长的地段。可以想见,当时的工程是多么艰巨。在那万山重叠的山谷中和茫茫无际的荒原上,
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顶风冒雨,经受着烈日和严寒,日夜不停地劳动着,建造出举世闻名的宏伟工程。
如果把修筑长城的砖石用来改筑成高两米半、宽一米的城墙,可绕地球一周还有余。如果改铺成宽五米
左右、厚0.3米左右的公路,就可以绕地球三四周。如果把历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在十万公里
以上。
  秦代长城现在还保存着几段遗迹。如在山西大同西北五公里地方,有段长城,土色皆紫,人们称为
“紫塞”,据说就是秦朝修筑的。在甘肃岷县城西十公里,开城县、环县一带都有秦朝长城遗迹。长城
在风雪严寒的侵蚀下,受到了损坏。现在,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天
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都有长城遗迹。人们在北京八达岭看到的长城,
是明代修筑的。
  万里长城对阻挡游牧民族的骚扰,保障内地的生产起过一定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以汉族为主体的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万里长城的修筑虽然给当时的劳动群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并未因此而失去它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量。它是世界上最
长最古老和最雄伟的长城。据曾踏上过月球的美国宇航员说,从月球上看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地球上能用
肉眼看得见的两项特大工程之一,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3 陈胜、吴广起义

人民再造了历史

  陈胜、吴广起义是爆发于秦末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前 210年,秦始皇出巡东方到沙丘(今河北平乡、广宗一带)突然病死。赵高伪造秦始皇的遗
诏,逼死太子扶苏,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帝,这就是秦二世。秦二世是个昏庸而残暴的皇帝。他在
埋葬秦始皇的时候,下令把全部工匠封死在陵墓里。他继续修建阿房宫,豢养大量狗马禽兽,供游猎之
用。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更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
积于市”的现象。广大劳动人民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今北京密云)。在这伙人中,雇
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七月时候,正是多雨季节。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安
徽宿县西南)的时候,连绵的阴雨把他们阻隔在这里,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秦法“失期当斩”,这
900戍卒面临死刑的威胁。他们由两个县尉押送着,这两个县尉对大家非常凶暴。正当他俩行凶打人的时
候,陈胜和吴广就借机把县尉杀掉。接着对大家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误期,误期要被处斩。即使不
杀我们,而戍边死的也有7/10。何况壮士不死则已,如果死,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他的话
激励了戍卒的斗志。这900名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了
“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陈胜,即陈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雇农出身;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农民。
为了扩大影响,他们于夜晚在驻地旁丛祠中燃篝火,作狐鸣,发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呼声,被民间
传为神话。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起义军,首先占领大泽乡,接着又攻下蕲县,很快攻占五六个县城。起
义军所到之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当起义军逼近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
千余人,步兵数万人了。陈县是战略要地,楚国后期在这里做国都。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攻占陈县
后,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为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
  陈县成为全国农民起义的中心。起义军乘胜前进,分三路攻秦。吴广为“假王”,西击荥阳;武臣
北进赵地、魏人周市攻魏池。吴广围荥阳,久攻不下。陈胜又命令周文为将军,领军绕过荥阳,进攻关
中,攻破函谷关。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壮大到几十万人,有兵车千辆。
  这时,混进起义军队伍的旧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张耳、陈余阴谋分裂起义军。他们要求北略赵地,
陈胜没有识破这个阴谋,就以武臣为将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率兵两千渡过黄河北上。张耳、陈
余用招降和重用秦朝官吏的办法,攻占了三十余城。周文军很快发展到车千乘,卒数十万人,进抵关中
的戏地(今陕西临潼境),逼近咸阳。秦二世见起义军打到都城附近,十分惊慌,急忙派遣少府章邯率领
几十万在骊山修墓的刑徒,迎击起义军。同时,又从边塞调回王离的军队30万人,与义军对抗。周文率
领的农民军,虽然英勇作战,因为孤军深入,缺乏训练,没有作战经验。在遭到秦军突然袭击时,打了
败仗,被迫退出函谷关,驻扎曹阳(河南灵宝东),等待增援。武臣占领了旧赵都城邯郸后,在张耳、陈
余怂恿下自立为赵王。陈胜为了顾全大局,勉强予以承认,并命他率军西上,支援周文。张耳、陈余不
但不救援周文农民军,反而割据自立,拥武臣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不听陈胜指挥。
接着,六国旧贵族相继割地称王,韩广称燕王,魏咎为魏王,田儋自立为齐王。这样,就造成陈胜、吴
广所领导的起义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周文率军在曹阳坚持斗争三个月,多次失利,退到渑池。这支
起义军队伍由于众寡悬殊,又无后援,损失过重,周文最后自杀。不久,围攻荥阳的吴广被部将田臧阴
谋杀害。吴广死后,军心涣散。秦将章邯率军攻来,田臧兵败被杀。其他几支起义军,先后也被秦军各
个击破。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率军向陈县扑来,陈胜亲自领导义军奋力抵抗。因为兵力太少,不幸失
利,败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这时,他的车夫庄贾暗杀了陈胜,投降秦军。
  陈胜的部下吕臣等人坚持斗争。吕臣率领的“苍头军”进行了反攻,两度收复陈县,处决了叛徒庄
贾。这支起义军,后来与项羽、刘邦等人领导的起义军会合,继续同秦军战斗。公元前 206年,秦王朝
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灭亡了。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在中国历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农民军推
翻了秦王朝,打击了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开辟了中国古代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革命道路。
农民军在斗争中建立革命的政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奇迹,为后世农民起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4 楚汉之争

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据说就是从这场争斗中演变而来的

  楚汉之争是秦末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角逐。
  秦朝末年,伴随着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也出现许多反秦武装集团。其中,项羽和刘邦就
是两支主要力量。
  项羽原是楚国的旧贵族。公元前209年9月,他跟叔父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杀死会稽太守,
在吴(江苏苏州)举行起义,队伍发展到八千余人。刘邦早年做过沛县亭长,在萧何、曹参等人支持下,
杀死沛令,自立为沛公,集聚了起义者三千多人。陈胜、吴广的主力军失败后,部下召平渡江与项梁取
得联系,用陈胜的名义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项梁率领八千人渡江,和陈婴、英布等人起义军会合,到
下邳时队伍发展到七万人。不久,吕臣的义军和刘邦的队伍也前来会合。项梁等人为了号召群众,共立
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王,仍号楚怀王。
  公元前 208年,在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交战,打败秦军,接着转攻定陶(今山东定陶)又取得
胜利。项羽和刘邦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也连破秦军于雍丘(河南杞县),斩秦将朱由。
  项梁被胜利冲昏头脑,放松了戒备。秦将章邯夜袭定陶,项梁战死。
  章邯得胜之后,又击破魏、齐等割据势力,然后渡黄河北上击赵,大破赵军于邯郸。接着,他以重
兵包围巨鹿(今河北平乡县)。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七万人救赵。宋义到安阳(今山
东曹县东)后,饮酒作乐,四十六天未进兵。项羽愤杀宋义,率义军渡河破章邯军。项羽令义军“破釜
沉舟”,每人只带三天口粮,表示决一死战。项羽军渡河后,先打败章邯的军队,又进攻王离的军队。
双方在巨鹿大战九天。农民起义军英勇杀敌,每个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惊天动地,使秦军惊恐万
状,王离被俘,农民军取得重大胜利。巨鹿之战基本摧毁了秦军的主力军,扭转了整个战局。章邯走投
无路,率二十万秦军投降了项羽。
  正当项羽北上救赵时,刘邦带领一支起义军西向击秦。由于秦兵在黄河以南较少,刘邦又采取了避
实击虚的战略,迂回曲折地向咸阳进军。公元前207年8月,大破武关,进兵蓝田,取得节节胜利。这时,
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化。
  赵高杀死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子婴又杀赵高。刘邦率军直扑咸阳,驻兵灞上(今西安市南)。
秦子婴无可奈何,捧着玉玺,向农民军投降。公元前 206年,秦王朝的统治结束了。
  刘邦攻占咸阳后,想住在这里。樊哙劝他想得天下,就不要留恋宫中美色财宝。刘邦接受他的意见,
还军灞上,刘邦废除秦的苛法,又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深得秦人拥护。
  项羽听说刘邦先入关中,非常愤怒,率军攻破函谷关,杀奔咸阳而来。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军队
四十万驻扎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鸿门(今临潼县东项王营)。当时,刘邦军队只有十万人,实力
不敌项羽。他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自去鸿门拜会项羽。刘邦向项羽故意请罪,卑辞言好。项羽设宴招待
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想乘机杀掉刘邦,就找项庄(项羽从弟,勇士),以表演剑舞,伺机行刺。项羽
的叔父项伯从前和张良关系好,这时见势不妙,也拔剑伴舞,掩护刘邦。过了一会,刘邦借口上厕所,
从小道回到灞上。
  “鸿门宴”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杀掉秦王子婴,烧毁秦的宫殿,自立为西楚霸王。他又封刘邦
为汉王,居巴蜀汉中,三分关中。项羽自以为天下无敌,从此可以长做霸主了,于是就带着从咸阳宫中
掠来的财宝、妇女,回到彭城享富贵去了。项羽分封诸侯,搞“任人唯亲”,这一措施不但不能收拾残
局,反而加剧了分裂。不久,齐将田荣最先起兵反对项羽,自立为齐王。彭越在梁地有一万多士兵,未
得分地,对项羽怨恨,田荣也联合彭越。陈余对张耳被封常山王不服,联合田荣赶走张耳,做代王。诸
侯混战再次爆发。
  被项羽逼处巴蜀汉中一隅的刘邦,采纳萧何的策略,在汉中招揽人才,治理巴蜀作根据地。公元前
206年5月,项羽前去攻打田荣。刘邦趁机出兵,一月内占领全部关中。接着向东挺进,直捣项羽的老窝
彭城。楚汉战争爆发了。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苦战了五年,大战七十余次,小战四十余次。刘邦在一再
失败之后,逐渐转为优势。项羽曾一度提出和刘邦“中分天下”,以鸿沟(今河南贾鲁河)为界,河东
属于楚,河西属于汉(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由此而来)。
  公元前 203年底,刘邦汇合诸将,合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粮食吃光,援兵断
绝。在寒冬的一个夜晚,项羽被围在一个山头,看到战场上旌旗遍野,鼓角齐鸣。项羽在四面楚歌中知
道军心涣散,大势已去,只好匆匆丢下爱妾虞姬,连夜夺路突围。天亮以后,刘邦闻讯,立即派五千骑
兵追赶。项羽渡过淮河,只剩一百多人。汉军追上,杀得项羽只剩二十八个残兵了。项羽跑到乌江边上,
见前面茫茫乌江,后面滚滚追兵,走投无路,拔剑自刎。
  公元前202年6月,刘邦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刘邦即皇帝位(即汉高祖)。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
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性质却截然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农民战争虽然胜利地推翻了旧的封建
王朝,但曾经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却不得不走封建统治的老路,遂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
者。在这场角逐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王朝。刘邦知人善任,因
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

 

15 汉初和亲

苟安与羁縻政策的产物

  “汉匈和亲”,是西汉政府对匈奴的最主要策略,影响深远。中国历史上的和亲之举,最早始于西
汉王朝。它是在美人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西汉初年,刘汉王朝刚刚建立,历经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数
年的楚汉相争之后,社会经济受到惨重破坏,人民嗷嗷待哺,国库已经空虚。而此时北方匈奴军事力量
却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发兵南下汉境抢掠骚扰。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三万大军北击匈
奴,结果反被围困在白登达七天七夜。刘邦和将士们无计可施,最后陈平施美人计,欲献美人给匈奴单
于,匈奴阏氏怕汉美女与之争宠,遂劝冒顿单于撤兵,“白登之围”由是得以解脱。但是,强大的匈奴
与虚弱的西汉力量鲜明的对比,使西汉统治者的威胁感并未减轻多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娄敬鉴于美
人计的效用,便向刘邦提出与匈奴和亲的主张。他解释说: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陪
送嫁妆,匈奴必然慕汉钱财而立汉公主为阏氏。这样,生子必为太子,接替单于。冒顿单于只要活着,
则即为汉女婿;冒顿死,则由外孙为单于。还没听说过外孙敢于外公分庭抗礼者。刘邦听从了娄敬的建
议,乃派娄敬为使者与匈奴缔结和亲,并每年送给匈奴许多絮、缯、酒、米和食物等等。这就是西汉与
匈奴的第一次和亲。娄敬也因此被刘邦赐姓刘氏。后来的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先后向
匈奴单于冒顿、老上、军臣遣送公主,并奉送大批财物。从汉高帝九年至汉武帝元光二年(前 133年),
是属于西汉和亲政策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和亲,意在以汉匈姻亲关系和相当数目的财物来换取匈
奴停止对汉边境的掠夺,以便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然而,汉初的和亲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
效果。匈奴的南下入侵并没有停止。文帝三年(前 177年)夏,匈奴入居河南地,侵上郡,杀掠人民。
文帝十四年(前 166年),匈奴十四万人入朝那肖关,杀北地都尉,掳掠人民畜产甚多,其前锋部队甚至
进至雍、甘泉附近,并烧毁回中宫。从公元前166~前162年间,匈奴日骄,每年入侵汉边境,杀戮人民
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景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逐步强盛,匈奴经常小规模入
侵,但无大规模的南下行动。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
史称当时人民富足,国库充盈,社会安定。汉武帝加强了中央专制权力,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已有足
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于是,汉武帝废和亲政策,而集中力量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它意味着汉匈关系
开始发生新的转变。武帝建元三年(前 138年),大行王恢建议以诈献马邑的办法,将匈奴主力诱至马邑
包围歼灭,武帝准许,遂派三十万大军在马邑周围设伏。然而被匈奴识破计谋,围歼计划破产。由此,
汉匈关系恶化,双方激战开始。从元狩四年(前 119年)开始,汉军与匈奴多次交战,而最关键的战役有
三次:第一次是元朔二年(前 127年),汉武帝派卫青率兵由云中郡出击,横扫河套南部直至陇西,赶走
匈奴白羊、楼烦王,占领河套南部地区。汉军在与匈奴的历次交战中第一次取得大胜。第二次是元狩二
年(前 121年),霍去病等两次由陇西、北地出击匈奴各部,深入河西走廊,捕斩匈奴混邪王子、相国、
都尉等百余人,士兵四万多,大胜。第三次也是决定性的一次大战是在元狩四年(前 119年),武帝派大
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十万精骑及数十万步兵,辎重队伍,越沙漠寻歼匈奴主力。匈奴经过几次
沉重打击,尤其是第三次打击,更加远离汉区,以至“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
问题基本解除了。汉匈力量对比的这种剧烈变化以至递转,使汉匈和亲的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一百八十
度的大转弯。匈奴经过连年的军事打击,人口增殖和畜群藩息皆大受影响,因而希望息战和平,重建和
亲,即汉仍像以前那样向匈奴称臣纳贡,匈奴兵不南犯。汉武帝不反对和亲,但他希望的和亲则是要匈
奴臣属于汉,遣子入侍为质,与其他藩国一样待遇,汉匈地位完全颠倒。双方为此僵持了数十年。汉宣
帝时期,匈奴遭邻国多次攻击,“人民死者十三,畜产十五”,属国解体。又因内部五单于争立,战乱
不已。呼韩邪单于战败穷困,为郅支单于所逼,乃决计归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韩邪遣子右
贤王入汉作“质子”。甘露三年,呼韩邪亲自到长安入朝宣帝。宣帝对他优礼相加,仪节高于其他藩国
和诸侯王。又从经济上和军事上给他以帮助,使呼韩邪部渐渐恢复发展,至元帝初年重返北庭,恢复故
土,收集余民,政权开始安定下来。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陈汤等率屯田士兵与西域诸
国联军攻杀远逃别康居的郅支单于。呼韩邪既欣喜又害怕,喜的是多年的对头已灭,怕的是汉王朝下一
个消灭目标指向自己。思来想去,终于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入朝长安,提出愿与汉室通婚结为
亲戚。元帝应允,即以宫女、待诏掖庭的王嫱(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即以其为“宁胡阏氏”。
又上书元帝,愿意承担为汉王朝守边的任务,建议撤除汉王朝边塞吏卒,以省减汉民徭役负担。虽然汉
元帝没有答应呼韩邪的建议,但双方和平相处,史称汉朝“边域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
庶无干戈之役。”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西汉末。
  昭君和番,给汉匈双方都带来了边陲和平,生产发展、生活安定,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的良好结果。
但是应该注意到,这时的和亲已与汉初的和亲根本不同了。汉初是汉王朝向匈奴求和亲,以汉宗室女和
大量财物奉献匈奴单于,意在以暂时的屈辱,换取宝贵的休养生息时间,是一种被动的、迫不得已的措
施,即使如此,其后果仍然是阻不住匈奴历年的南下杀戮抢掠。而此时的和亲则是匈奴在自身虚弱,慑
于汉王朝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情况下,主动向汉王朝臣服和求婚的。汉王朝已不是以庄重的
对等婚姻形式嫁公主于匈奴单于,而是以高傲的姿态赐汉室宫女于匈奴单于。其目的则是要在其恩威的
情况下,使匈奴永远臣服于汉朝。所以说,汉朝对匈奴的和亲基本上可以说是处理敌对国家间的一种政
策。西汉的和亲关系除了匈奴以外,还有乌孙。而与乌孙的和亲可以说是汉王朝处理友好国家间关系的
一种政策。乌孙地处西域,距汉地遥远,在今甘肃河西走廊的祁连山、敦煌一带,汉文帝时,才来到巴
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一带从事游牧。起初乌孙曾依附于匈奴,后来逐渐强盛,乃远离匈奴,保持
中立。匈奴击之,不胜。而乌孙与匈奴的矛盾,便成为西汉与乌孙和好的基础。在西域诸国中,有的充
当匈奴耳目,攻击或刁难汉使,终于导致兵戎相见。而唯独乌孙没有与汉政权发生类似冲突。况且,乌
孙乃西域大国,地广人众,兵力强大,国内物产丰富。西汉若与乌孙缔结友好,一则可以彻底制服匈奴,
二则有利于西汉势力的向西发展。因此,汉武帝采纳张骞“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的建议,联络乌孙
以断匈奴右臂。后来乌孙主动提出与汉王朝结亲,又以千匹马作聘礼以迎汉女。元封六年(前105年),汉
遣宗室女细君妻于乌孙昆莫猎骄靡。她入乌孙时,汉王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待御数百人,
赠送甚盛。”后来猎骄靡年老,细君从乌孙俗,改嫁其孙军顺靡。不久细君死,汉武帝又遣公主解忧续
配军须靡。军须靡死后,解忧又作其堂兄弟翁归靡之妻。翁归靡死后,她又作前夫军须靡与匈奴妻所生
的儿子泥靡之妻。西汉与乌孙的和亲,使乌孙由惧匈奴而疏汉逐渐变成叛匈奴而亲汉。当匈奴进攻乌孙
时,西汉则对匈奴用兵,这就使西汉与乌孙由亲戚关系发展成为事实上的军事联盟。
  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西汉与乌孙联合对匈奴作战,汉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并出,由东
而击匈奴。乌孙王翁归靡亲率翖侯下五万骑由西方直捣匈奴右谷蠡王庭,俘获匈奴单于叔父、嫂、公主
以及各王、千长、骑将以下四万人,各种牲畜七十余万头。匈奴在两面夹击下死伤甚重,从此走上衰亡
的道路。
  和亲政策对西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它既相当成功地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
同时,嫁于乌孙的汉公主所生子女后来多成为乌孙国家的重要军政人物,在维护和促进与汉朝友好的事
业中起着推动作用。而且还把友好的种子撒向西域其他地区。汉王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在促进乌孙与西
域一带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6 文景之治

它为人们带来的那段温馨的日子,为历代史家所讴歌

  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两代40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盛世”。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母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死,
诸吕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在位二十三年。汉
景帝刘启是文帝太子,母为窦皇后。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十六年。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
吕后都着力于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
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文景之治”。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
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文帝前二年(前 178年)和前十二
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前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后,三十税一遂成
为汉代定制。文帝时,算赋也由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每人每年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景
帝二年(前 155年),又把秦时十七岁傅籍给公家徭役的制度改为二十岁始傅,而著于汉律的傅籍年龄则
为二十三岁。此外,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
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文帝前十二年还废除了过关用传的制度,
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数罪人,即被判处为隶臣妾以及比隶臣妾更
重的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
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②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
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汉文
帝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文帝又减轻了笞刑。这些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后两项在
当时和以后并没有认真执行。文帝时许多官吏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狱事简省,人
民所受的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
  文景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吕后时,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役
属闽越、西瓯、骆,又乘黄屋左纛,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文帝即位后,为赵越佗修葺祖坟,尊宠赵氏昆
弟,并派陆贾再度出使南越,赐书赵佗,于是赵佗去黄屋左纛,归附汉王朝。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又
与匈奴定和亲之约,此后匈奴虽背约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并不兴兵出击,以免烦
扰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与文帝个人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他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
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秦代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凡有灾祥就移过于臣下。
文帝前十三年下诏废除并且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皇帝要负责。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文
帝自奉也相当节俭,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
奇珍异物。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
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作罢。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的国家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官僚
也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
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
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
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
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
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
分形象的描述。
  但是,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归到底是地主阶级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稳定和加强对农民的
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实则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
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因此,在文景之治安定、富足的另
一面,就是土地兼并势力的日益发展。同时,文帝为求得政治上的安定,对同姓诸侯王的权势虽曾有所
限制,但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合谋叛乱,应当说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17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乱平,对当时的社会和未来的历史都是一大贡献

  吴楚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 154年)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
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卬。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
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
(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此后,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
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
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大大超过中央政权所保留
的十五郡的土地和户口。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
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王的高祖诸子,
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
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给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吕后专权以及
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
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当时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兵入关,共灭诸
吕,由将闾继承帝位。刘将阁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刘将闾相约
连和,伺机共伐诸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认为代王
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于是他们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
为帝,即汉文帝。
  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汉初所封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
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
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封诸皇子
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徙封梁王。梁国是拥有一百一十余城的大国,
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
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国析为几个小国,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
已故的齐王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的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
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袁盎、晁错等对淮南王长骄矜不法,提出过削藩建议,文帝碍于形势,没有
实行。
  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闾为
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
城阳王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 177年)乘文帝亲自击匈奴时,发兵叛乱,欲袭荥阳,
事败自杀,济北国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被废徙蜀,死于道中。这些都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
矛盾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
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卬六县,楚王戊东海郡;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
  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印联络,约定反汉
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卬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
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
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侯中,齐王将闾
临时背约守城,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
  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
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
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
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仍封兄子刘濞为吴王。吴国是有五十余城的大
国。吴国的鄣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江之南)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
铸钱、煮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
力。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奕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棋盘击杀,引起了
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吴王濞
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
  景帝三年(前 154年),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
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殽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
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
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
建议在变起仓猝情况下接受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
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道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
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
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
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
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
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沙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
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
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
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与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
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
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
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从分封制度上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8 汉武帝抗击匈奴

维护国家的统一,是“当世之务,后世之利”之举

  汉武帝抗击匈奴是发生在西汉年间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成功地抗击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进一步巩固
了汉初新兴的封建政权。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汉朝初年,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势强盛。东面打败了东
胡,西面赶走了居住在今甘肃境内的大月氏,北面臣服了丁零族,而在南面,则经常侵犯汉朝边境,有
时竟深入到离汉朝都城仅350公里的地方,严重地威胁着汉朝封建政权。
  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0年曾亲率三十二万大军打匈奴,却被匈奴四十万军队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
大同市东南)七天七夜。此后,刘邦为了全力对付内部封建割据势力,对匈奴暂时采取了“和亲”政策。
把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每年送去一定数量的黄金、绢、絮,米、酒,允许人民往来买卖。以后几代
皇帝,虽然一度注意改革边防制度,实行屯田垦荒,但都没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公元前 141年,十六岁的汉武帝即位。这时汉朝已建立六十多年,封建政权巩固,经济上也有了实
力。因而,他有条件和匈奴进行斗争,从根本上解除内地的威胁。
  公元前 133年,汉武帝召集群臣商议对匈奴的政策。主战派大行(官名,主管对外联络)王恢说道:
“听说战国时的代国,是个小国,还能抗击匈奴。现在陛下神威,国家一统,匈奴却侵盗不止,就是因
为不怕我们。我认为对匈奴应该抗击。”御史大夫韩安国连连反对。他说:“高帝当年打匈奴即遭到围
困,七天没吃东西,只好和亲,至今已五世平安了,还是不打为好。”王恢严厉驳斥了韩安国的论调,建
议采取诱敌深入,以“伏兵袭击”的作战方法。汉武帝支持王恢的抗战主张。匈汉战争至此开始。
  从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其中决定性战役有三次:河南之战、
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公元前 127年,匈奴贵族以两万骑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县)、渔阳。汉武帝派青年将领卫青率三
万骑出云中(今内蒙托克托县),西至陇西(今甘肃东部),收复河套地区,扫除匈奴进犯的军事据点。卫
青采取迂回进攻的方法,从后路包抄,一举赶走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长安的威胁。于是,汉
武帝在那里设朔方郡、五原郡,移民十万屯垦,又重新修了秦代旧长城,派兵驻守。卫青升为长平侯。
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骑兵赶走了匈奴的右贤王,生擒匈奴王子十余人,凯旋而归。汉武帝破格提升卫青
为大将军,成为全军的统帅。
  第二年,在和匈奴的战斗中又涌现出一位十八岁的将领霍去病。他是卫青的外甥。一次,他一马当
先,率领八百骑兵突进匈奴营地几百里,取得大胜。汉武帝据此封他为冠军侯,给他造了一座阔气的房
子,让他去看。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河西战役是从公元前121年3月开始的。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在皋兰山脚下和匈奴骑
兵交战,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境内)追击五百多公里。夏天,霍去病率几万骑兵,行军一千多公里,
一直打到祁连山麓,给匈奴贵族以沉重的打击。汉武帝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
郡,移民十万定居农垦。河西走廊的收复,解除了汉王朝的西部威胁,打通了汉和西域交往的道路。
  公元前 119年的漠北战役规模最大。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十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
郡(今内蒙呼和浩特东南)和代郡(今河北蔚县)出发,共击匈奴单于(匈奴首领)于漠北。卫青北进
千余里,渡过大沙漠(戈壁沙漠),直抵阗颜山(今杭爱山脉),歼敌1.9万余人。霍去病深入一千多公
里,追击匈奴左贤王兵到狼居胥山(今肯特山),俘敌7.4万余人。在这次战役中,汉武帝还组织了十四
万匹战马随行,以备换用,派了十万辎重兵转运粮草,保证了主力军的物资供应。漠北之战给匈奴以致
命打击,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北无王庭”的局面。从此,匈奴北徙漠北。汉北自朔方,西至令居(今
甘肃永登),以60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
  汉武帝取得抗击匈奴的战争的胜利,使国家更加统一,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为经济
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以估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秦汉之际,遭秦始王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
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被任为太常,协助汉高帝制订礼
仪。惠帝四年(前 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
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
受到重视。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
斗争相当激烈。
  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与
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
矛盾逐渐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
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
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 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
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
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
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
光元年(前 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
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
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
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与此同时,元朔五年(前 124年),布衣
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擢居相位。同年,武帝又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员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
故,吏有通一艺者则选拔担任重要职务。此后,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
官食禄的主要条件。治狱官吏张汤、杜周,迎合汉武帝的需要,也主张以《春秋》决狱,用儒术附会粉
饰法律。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
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
成“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20 “丝绸之路”的开辟

其“起点在2000年前的汉代,终点却在无限遥远的将来”

  丝绸之路指汉代从中国到西方的交通大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
在古代世界上,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各地考古资料已充分证明,自商、周
至战国时期,丝绸锦绣的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那时,中国丝绸已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
地辗转贩到中亚、印度。汉初,河西走廊曾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所占,西域绿洲诸小国亦为匈奴所
控制,汉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元光二年(前 133年)以后,汉武帝连年派大军进攻匈奴,巩固西北
诸郡边塞,又陆续设立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隔绝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得以沟通西域。又
从敦煌到盐泽(今罗布泊)筑造了很多烽燧亭障,以防匈奴南侵。公元前77年汉兵攻克当道的楼兰国,
更其国名曰鄯善,将其国都迁至以南扦泥城。公元前60年,汉置西域都护,屯田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
东),以保西域通道。早自张骞西使乌孙结盟后,汉使者、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丝绸之路益加畅通,
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同时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了中国。此后,王莽当政时和后汉
期间,西域虽然几度因政局波动暂与汉廷短时中断关系,但商业往来并未受很大影响。通过这条丝绸之
路,汉与欧、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达三百年,影响十分深远。
  这条道路虽然主要是商路,但中国和亚欧各国的政治往来、文化交流也都依赖这条通道。通过它,
中亚和南亚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袄教、摩
尼教、景教等宗教,先后传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纺织、造纸以及一些工艺技术
(如制作金银器、绘画等)也传到西方。
  唐代以后,海运逐渐发达,西北地区民族政权兴衰变化急剧,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与安全保障逐
渐降低而趋于衰落。在元代,由于驿路畅通,又曾繁荣一时。
  一般认为“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它由东向西可分为三段。
  东段自长安至玉门关或阳关。其中在黄河以东的道路,与现在的几条公路干线和铁路线大体相当,
线路较多,可称陇西道。在黄河以西则是循今武威、张掖、酒泉以至敦煌的“河西走廊”线,只有一条
干道,可称河西道。在这条主要道路的南面和西面还有一条线路,即自今成都西北通过今松潘,循积石
山北麓到青海,沿柴达木北缘,越阿尔金山进入新疆。这条线路是南北朝时南方通往西域的道路,它当
时穿过黄河,经吐谷浑境内,所以称为“吐谷浑道”或“河南道”。
  中段是从玉门或阳关到达葱岭(今帕米尔)。由于有广阔干旱的沙碛和高峻寒冷的雪山阻碍,它是线
路上的咽喉地段。在汉代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指昆仑山北麓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沿之间的东西通道。
其间主要交通点有今若羌、且末、和阗、莎车。从塔克什库尔干越过帕米尔,可南下至印度,或西行至
西亚各国。北道指天山南麓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沿之间的通道。经过的主要交通点有楼兰和今焉耆、
库车、阿克苏。由此或西南经喀什西越阿赖山脉进入中亚;或西北越过天山进入中亚。东汉明帝以后,
北匈奴被迫西迁,汉朝开辟了另一条道路,称为新北道,即由敦煌转北经伊吾(今新疆哈密西)西至柳
中、高昌壁,至焉耆与原北道合。在隋唐时期,又开辟了从瓜州以北的玉门关经伊州、北庭、轮台(今
新疆乌鲁木齐北)、越伊犁河至碎叶进入中亚的道路。
  西段指葱岭以西。也有几条主要通道:一条从帕米尔经瓦罕山谷进入今阿富汗境,向南越过兴都库
什山,东南至巴基斯坦和印度;一条越帕米尔,经费尔干纳盆地,西行至河中地区,转入伊朗、伊拉克、
叙利亚至地中海沿岸,进入欧洲或非洲;一条由中亚西北行,经咸海、里海、黑海以北草原,进入欧洲
其他地区。
  近年来一些国外学者(主要是日本学者)扩大了“丝绸之路”的概念,认为上述道路只是通过沙漠
绿洲的道路,因而称之为“绿洲道”。又将通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道路称为“草原道”。中国南
方海上西行的道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称“南海道”)。这些提法虽对研究东西交通及其贸易有
意义,但已非指一般所谓的“丝路”了。

 

上一页 下一页 >>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