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频道 >> 郑和下西洋



后附郑和简介及相关资料 《天妃灵应之记》碑(即郑和碑)>>
 

 

 
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
 

 

关于郑和远航简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
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
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
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
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
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
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远航,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
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

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
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
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

  ●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 (即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
即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即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
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
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即1411年7月6日)回国。

  ●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即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
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即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
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 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
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
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
(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
的行动。

  ●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即1431年1月) 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
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
(即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郑和终年65岁。郑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其后裔自明清以来
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远航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
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
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
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首先,人数众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约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 5个卫,每个卫5000-5500
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
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 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
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
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
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
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
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
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
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
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共有36个: 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刺加、勃泥、
办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
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
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
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
瑚、香料等。
 

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 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
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
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
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
  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
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
  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
  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
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船队。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
“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 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
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
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44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远程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
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
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
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
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
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
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
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
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
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
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
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
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
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
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
《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
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
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
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
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远航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
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
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
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
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

  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
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
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
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
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
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

  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 加文?孟席斯
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
(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
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
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
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 《1421年:
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郑和简介及相关资料

(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郑和的身世

  郑和,原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赛
典赤·赡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剌国王穆罕默
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 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
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
自称咸阳世家。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
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
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
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
南京,受阉,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的成长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
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
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
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
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郑”姓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
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
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
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
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
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
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
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
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
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
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大事年表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  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岁。明军征云南。马和父亲马哈只去世。马和被掳入明营遭阉割。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19岁。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乐二年 甲申)  33岁。马和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
擢拔为内官监太监。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岁。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
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岁。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
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  38岁。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十一年 癸己) 42岁。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 46岁。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50岁。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岁。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
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岁。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 (今印度卡利卡特)病
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以郑和命名的舰船或航行器

  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训练舰。

  1994年台湾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仿美国"Perry"级所建造的成功级巡防舰。

  2005年美国波音公司以郑和号命名将首次环球飞行的波音777-200LR。


以郑和命名的群礁

  为了纪念航海家郑和,南沙群岛中有一群礁名为郑和群礁。


中国航海节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 被定为中国的航海节,并规定全国所
有船舶鸣笛挂彩旗,以此纪念1405年的7月11日,郑和首次下西洋。


有关郑和的书籍

  2005年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 1905年至2005年 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有温家宝总理题词,以梁启超1905年在《新民从报》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开始,共108 篇论
文。
  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据多种明代手钞本校注的马欢著(万明校注)《瀛
涯胜览》校注。


郑和故居

  郑和收长兄之长子为嫡后,迁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为记念先祖,名之为“马府”;马府原
有房屋72间,但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为夷平地。1983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太平公园(旧称马家花园)出土
郑和府第遗物,有龙泉窑瓷器、宜兴紫砂、景德镇青花等。


郑和远航与中国帝王的疆域理念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云南人。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
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
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在公元1405~1433年这段短暂的时间,总兵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
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虽然中国从阿拉伯商人那
里得知欧洲的存在,但并不想去那里。欧洲这个“远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对他们来说
缺乏吸引力。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
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
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
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但中国没有!
  在宝船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中国皇帝下令严禁出海航行,并停止了所有远洋帆船的建造与修缮工
作。违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处死。在一百年间,举世无双的海军,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反而使倭
寇在中国沿海一带肆虐。中国在对外大扩张时代之后,紧接着的是绝对闭关自守的时期。十五世纪初,
中国这个世界科技的领导者,很快地离开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就在同时,正在萌芽的国际贸易和刚开始
的工业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现代。
  当公元1498年,达伽马(Vasco da Gama)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绕
过好望角,于东非登陆时,当地的居民向他们夸示精致镶边的刺绣青丝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
的小玩艺儿--小珠子、铃铛、珊瑚项链、洗脸盆--而且似乎不认为他们的小船有什么了不起。村中的长
老说,在很久以前,曾经有白色的“鬼”,穿着丝绸,驾着大船,到访他们的海岸。然而,却没有人知
道这些人是谁,也不晓得他们来自何方。宝船就这样从世界的意识中被遗忘了。
  郑和与达伽马到达非洲的时间相差了八十年。或许有人想知道:如果他们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
了解大明帝国海军超凡的力量,达伽马以他85英尺到100英尺长的小船,敢不敢继续穿越印度洋呢? 见
过葡萄牙的破船,中国舰队指挥官会不会想在前进的途中踩扁那些挡路的蜗牛,以阻止欧洲人打开一条
东西贸易的通路呢?
  中国人绝非在历史上时常被述及的陆地民族,中华帝国在文明的伊始就是熟练又爱冒险的船民。甚
至在“中国”或“中国人”的名称出现以前,来自亚洲大陆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也就是大洋洲各种不
同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征服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地。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在哥伦布之前
新大陆已经有了亚洲人的踪迹,而且许多证据显示:他们曾屡有来往,而非仅接触过一次。
  为什么中国不在那时开拓殖民地?为什么当中国在海上有绝对霸权之后,放弃了强权?长久以来,
中华帝国的皇帝都把自己当作是一位赋予天命的父亲,不单对城邦小国如此,同时对世界上所有民族也
是如此。这种认知回应了中国固有的观念。天子既为上天之子,当然也是全天下的统治者。早在基督纪
元出的几世纪,中国人已经熟知一种概念:天下之大,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没有所谓疆界之分。即所
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假如已经拥有一切,还有什么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欧洲列强的侵略行为
超越了原本为了满足开拓东西贸易有利环境的需求;这种好战而类似十字军东征的殖民主义,完全和中
国人理想中万能的、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驰。因此,在中国皇帝身上看不到欧洲这种观念。从明成祖身
上当然也看不到这种观念,归顺中国所换得的报酬是本身的繁荣。以这种方式对待未开化的民族可以提
升他们对中华帝国的忠诚度,这种远比加强驻军的兵力来的有效得多了。无论如何,明朝皇帝得到的结
论,试着在半个地球之外的地方维持驻军是愚蠢的行为,因此明朝的皇帝从来没有作过这种尝试。而欧
洲各国殖民强还要再过四百年后才得到相同的结论。


现存史料关于郑和大航海使用的宝船纪录

  1、《明史》郑和传:“永乐三年(1403年)6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
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
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域,以次遍历诸国。”
  2、南京下关"静海寺碑"云:“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永乐七年,将领官
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
  3、《崇明县志》和《太仓州志》记载郑和船队自浏河出海时,有海船二百零八艘。
  4、《国榷》记载:永乐三年,造宝船六十三艘。
  5、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录有:"宝船共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
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
  6、《星槎胜览》“占城国”条云:“永乐七年,太宗皇帝令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官兵二万七
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至福建长乐太平
港停泊,十二月于五虎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至占城国。”
  7、《西洋番国志》记载宣宗皇帝的敕书云:“今命太监郑和等往西洋忽鲁漠斯等国公干,大小舡六
十一只……及随舡合用等火器……。”
  8、《前闻记》中记载郑和下西洋所用海船有大八撸和二八撸船。
  9、刻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 的《天妃经》卷首有关郑和下西洋插图描摹复原图,整幅图由六面
连接而成。《天妃经》全名《太上谈天妃救苦灵应经》,全一卷,是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僧人胜慧在临终
时,命弟子用他所遗资财,发愿刻印的。刊刻时间为第五次下西洋后,正准备进行第六次下西洋。该图
绘出了6桅帆船的形象资料,与《龙江船厂志》上所附该厂曾建造的早期4桅海船形制甚为相合。
  10、《天工开物》云:“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其本,三叶调匀和畅。顺风则绝匪张篷,行疾奔
马,若风力洧至,则以次减下,狂甚则带一二叶而已。”
  11、明《武备志》中之“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附载的过洋牵星图,图内
绘有三桅海船。


郑和宝船的主要造船地

  郑和宝船号称巨舶,其主要造船地为南京。
  由于海船体积大,构造也较复杂,必须有相当规模的船坞和作坊。据《武备志》中的《自宝船厂开
始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记载:郑和宝船,自其建造地宝船厂出发去西洋。据《同治上江两悬
志》记载:“都船厂在仪风门,即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郑和等行赏占城”。龙江船厂是在原龙江船
厂厂址再向南扩建而成,越过秦淮河,直达下保、中保、上报村及三汊河地区,龙江船厂内设提举司、
作房、分司、篷厂、指挥举,在造船时实行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制度。
  《龙江船厂志》记载:“洪武、永乐时,起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今江苏)滨江府
县居民四百余户,来京(即南京)造船,隶属提举司,编为四厢。一厢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出船木铁
缆匠;三厢出艌匠;四厢出棕篷匠。”
  《明会典》记载大规模的造船厂,拥有工匠数百人,有船木工、艌工、箬篷工、橹工等。
  郑和宝船的另一建造地点是船队出发港福建长乐。
  据《长乐县志》记载:“太平港在县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明永乐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
船于此,奏改太平港。”
  郑和下西洋后还有一些下西洋巨舶停泊于福建,正统四年(1439年)明英宗命福建三司于见存海舟
内择一,以赐琉球国使回国。
  据统计,在郑和大航海期间,全国共造大小海船近4000艘,船场遍及全国各地;永乐年间,明朝海
军拥有3800艘舰只,其中包括1350艘巡逻船,南京新江口有400艘大型主力舰。 因此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李约瑟断言:“在1420年前后,中国海军也许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其它亚洲国家,甚至可能超过同时
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郑和大航海发展了崭新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到了明朝郑和大航海时代更发展到一个崭新
的高峰。《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相当于现代船身
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充分显示当时中国造船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全世界。 至今残留在江
苏省南京市下关的龙江宝船厂“上四坞”、“下四坞”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证,作塘呈东西向,与长
江的夹江相通,便于宝船下水。作塘很大,经现代实测,长约500余米,宽约40米。 龙江宝船厂是明朝
大规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曾根据 44.4×18丈尺寸复原制作成9桅12帆的福船
(尖底)模型,作为当时郑和宝船的标准船型和尺寸。而有专家认为依据南京静海寺残碑拓片所记,结合
明永乐十八年《天妃经》卷首郑和船队插图等材料考证,郑和宝船可复原为 长19丈、宽4.4丈、排水量
约1100吨的船舶。还有专家认为这仅是中小型宝船,大型宝船应仍维持原有尺寸。根据遗迹情况,宝船
厂所造船应为平底。平底船吃水浅,可以压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翘起,安全无虞,并且靠岸方便。

  郑和大航海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如《西
洋番国志》所记载:“砍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这种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
上是很先进的。

  郑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绘制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邸外国诸番图》,全图使用中国传
统的山水画法,配上所记的针路和过洋牵星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东非肯尼亚的慢八撒,到南纬四
度左右为止,包括亚非两洲,所收地名达500多个,其中亚非诸国约占300个,相当准确地记录了航向、
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详细纪录了郑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开辟的众多新航道,重要的出
航地点有20余处,主要航线有42条之多。它充分证明郑和大航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发达的航海事业、丰
富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天妃灵应之记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又称《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俗称“郑和碑”。明宣德六年(1431年),正使太
监郑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监李兴、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长乐以等候季风开洋,在
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之后,镌嵌《天妃灵应之记碑》于南山宫殿中。碑
以黑色页岩为料,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碑额书有小篆“天妃灵应之记”六字,其中二字残
损。字框的上端及两侧阴镌线刻如意云气纹。顶端正中涌出一轮圆月。石碑正文四周镌刻着缠枝蕃莲花
纹。正文楷书直下计31行,首行68字,全文共1177字,除9字磨损外,尚可完整辨识。 碑文记述明永乐
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年)间,三保太监郑和奉使统率远洋船队百余艘,以先进的航海技术七次下
西洋的经历。这是研究郑和下西洋价值很高的实物史料。抗日战争爆发,为免遭战争破坏,特将此碑运
至南平市保存。战后运回,移到现长乐师范附小院内,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
物保护单位,新建碑亭加以保护。现移置长乐市南山郑和史迹陈列馆内。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远矣,而程途
可计。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
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由
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 直逾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 抵于西域忽鲁谟斯
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神之灵固尝著于昔时,而盛显
于当代。溟渤之间,或遇风涛,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虽在颠连,亦保无虞。及
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神之感应,未易殚举。昔尝奏请于朝,纪德太常,建宫于南京龙江之上,永传祀典。钦蒙御制纪文,以
彰灵贶,褒美至矣。然神之灵无往不在,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乃于永乐
十年奏建,以为官军祈报之所。既严且整,右有南山塔寺,历岁久深,荒凉颓圮,每就修葺,数载之间,
殿堂禅室,弘胜旧规。今年春,仍往诸番,蚁舟兹港,复修佛宇神宫,益加华美。而又发心施财,鼎建
三清宝殿一所于宫之左,雕妆圣像,粲然一新,钟鼓供仪,靡不具备,佥谓如是庶足以尽恭事天地神明
之心。众愿如斯,咸乐趋事,殿庑宏丽,不日成之。画栋连云,如翚如翼,且有青松翠竹掩映左右,神
安人悦,诚胜境也。斯土斯民,岂不咸臻福利哉?

  人能竭忠以事君,则事无不立;尽诚以事神,则祷无不应。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
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无不竭忠于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师旅之安宁,
往回之康济者,乌可不知所自乎?是用著神之德于石,并记诸番往回之岁月,以贻永久焉。

  一.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
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一.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
七年回还。
  一.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主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
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一.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腊国有伪王苏斡剌,寇侵本国,其王宰
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兵剿捕。赖神默助,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是年,满剌加国王
亲率妻子朝贡。
  一. 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
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绿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古里国进
麋里羔兽。若乃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陆之伟宝,莫不争先呈献,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
金叶表文朝贡。
  一.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都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
视前有加。
  一.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
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
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真、王衡等立。正一住持杨一初稽首请立石。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今译

  天妃之神灵应记:

  大明皇朝统一了天下,它的功业超越夏、商、周三代和汉、唐两朝,远至天边地极,没有不以臣、
妾这礼归顺我朝的,在那西域的西边,从那北疆往北,固然很遥远,尚能计其路途里程;若是海外那些
番国,实在是十分远僻的地方,它们的使者都捧着珍宝,带着礼物,通过辗转的翻译前来拜访朝见。我
们皇上对他们的忠诚友善之意深表赞许,委派郑和等人统率数万名的官吏、军官和士卒,乘坐一百多艘
的大海船,携带了财宝礼物前往,赏赐给他们,以此宣扬朝廷的恩德教化并安抚远方的人民。
  从永乐三年(1405)奉使命下西洋,至今已七次。我们所经历的海外务番国,从占城国、爪哇国、三
佛齐国、进罗国、径直穿越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而后抵达西域的鲁谟斯国,木骨都束
国,大小共三十余国;远涉重洋,航程达十万余时里。
  纵观海洋之上,巨大的海涛远接天涯,高大的浪头犹如山岳,遥望那些海外番国,在烟霞缥缈之中
远隔分布着。但是,我们的船队都高高挂起如云蔽天的风帆,不分昼夜地象流星一般疾驰,横渡那狂涛
恶浪,就象在大街上漫步一样。这些,实在是荷蒙朝廷赐给的恩威和福气,更是仰赖天妃之神妈祖娘娘
的庇护、保佑的功德。天妃的神灵不仅在往者称著,而且在当代大显灵应,我们在大海上航行,每当遇
到大风大浪,就有一盏神灯照耀在船上,神光一旦降临,就化险为夷。即使在危难困顿之中,也能得保
平安,及至我们到达外邦,遇上那些不恭顺的番王,就把我们活捉了;对那些胆敢来侵犯掳掠的异国盗
贼,就把他们剿灭了。从此,少引航路清平安宁,海外各国人民仰赖我们。这都是天妃之神的恩赐啊!
  天妃神灵的感召显应,难到——枚举。从前,我们曾向朝廷奏请,在太常寺档案里纪录其功德,又
在南京龙江之滨建立天妃宫,以永远传续其祭祀典制;又承蒙皇一恩准,颁发纪念文告,用以显扬神灵
的惠赐,极尽褒誉赞美之词。然而,天妃的神灵无所不至。如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我们随舟师屡次驻
在这里,等候顺风开船出发洋,于是,在永乐十年(1412)奏请建宫,作为官员将士祈祷、答报神灵的处
所,十分严整壮观。它的右边,有南山三峰塔寺,经过久远的岁月,已经荒凉倒塌。我们时常就近如以
修葺。经过几年时间,该寺的殿堂和僧舍,大大胜过旧时的规模。今年(1431年)春天,我们继续前往海
外各国,大小船只聚在这晨的太平港,修葺了佛寺和天妃宫,使之更加华丽美观;同时,还发愿──求
无上菩堤堤之心──施舍钱财,在天妃宫的左边鼎力建造一所颇具规模的三清宝殿;雕塑妆点圣像,灿
烂辉煌;钟、鼓和供奉的仪仗,没有不俱备的。众人认为这样做,是希翼能充分表明心愿。大家怀着这
个愿望,都乐意努力从事,宏伟壮丽的大殿和两座,不多的时日就建成了。彩绘栋梁缭绕着云霓,象是
振翅欲飞;同时,左右两旁还掩映着青松翠竹。这个神安人悦的地方实在是胜地美景啊!这一方土地,
这一方民众,怎能不因此而增添福祉吉祥呢?
  人们要是能竭尽忠心来事奉君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能竭尽诚意来事奉神明,那么,祷祝就没有
不灵验的,郑和等人,在上荷蒙圣明的君主的宠信、重任,在下负有转达敬重诚笃的情谊给远方外邦的
重要使命,统率庞大的舟师,掌管巨额的七财,朝思募想,只怕不能完成使命,哪能不竭忠尽力为国从
事,哪能不尽虔诚之心事奉神明呢!为此,特意勒石铭碑,彰显天妃之神的功德,并记载几度往返海外
各番国的年月,以留下永久的纪念!
  一、永乐三年(1405),我们统率舟师,到达古里等国。当时,海盗陈祖义在三佛齐国啸聚部众,洗
劫抢掠外国商人,也来侵犯我们船队。当即有神兵暗中相助,一鼓作气歼灭了他们,到永乐五年(1407)
船队回国。
  二、永乐五年(1407),我们统率舟师前往爪哇、古里、柯枝、进罗等国,当地的国王分别贡献了珍
宝和珍禽异兽,永乐七年(1409),船队返回国内。
  三、永乐七年(1409),我们统率舟师去往从前到过的各国,途经锡兰山国时,那个叫亚烈苦奈儿的
国王凭恃险要,态度傲慢不友好,还妄图侵害我们,仰赖天妃之神显应,发觉其阴谋,于是活捉了那个
国王,在永乐九年(1411)归国献俘;不久,得到皇上开恩宽待,认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去。
  四、永乐十一年(1413),我们统率舟师前往忽鲁谟斯等国。其中,苏门答腊出了个伪王叫苏斡剌,
发兵侵扰自己国家,该国国王宰奴里阿比丁,派遣使者向我朝廷陈诉此事。于是,我们率兵剿捕伪王。
仰赖天妃之神暗中相助,活捉了伪王,在永乐十三年(1415)归国献俘,同年,满剌加国王亲自率领妻、
子等前来朝贡。
  五、永乐十五年(1417)我们统率舟师前往西域。其中,忽鲁谟斯国进贡了狮子、金钱豹、大西马;
阿丹国进贡了麒麒──当地称为:“祖剌法”(长颈鹿),以及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贡了“花
福禄”(斑马)和狮子;卜喇哇国进贡能行千里的骆驼和鸵鸟;爪哇、古里等国进贡“糜里羔”兽。这些
都是藏于深山、隐潜海中的灵异之物;深伏沙漠、栖息陆地的、伟岸的珍宝,他们莫不争先呈献;有的
还派遣王子,有的派遣王叔、王弟、携带捧奉着金叶制成的表奏文书,前来朝见。
  六、永乐十九年(1421),我们统率舟师,让忽鲁谟斯等国久留我朝京都的使臣,全部返回自己的国
家。此后,这些国家比以往更加守职分、作贡献。
  七、宣德六年(1431),我们还要统率舟师前往这些海外国家,开读诏书、赏赐礼物。现在驻泊在这
个港口(太平港),等候北风开船出洋。回想过去,曾经屡次仰仗神明的相助、庇佑的功德,因此在石碑
上镌刻了这篇碑记。
  宣德六年(1431),岁序是辛亥年,仲冬(旧历十一月)里的一个好日子。
  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和都指挥朱真、王
衍等立碑;正一派道门主持人杨一初叩首请求立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涉及的中外地名

(以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序)

  西域

  在古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广义的西域指越过狭义的西域向西所能到达的
地区,主要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直至欧洲东部、非洲东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
狭义西域,若与下文“迄北”对应,似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鲁谟斯国”中的“西域”指广义
西域。

  西洋

  元、明时的西洋,指南海以西(约东经110°以西),相当于今文莱达鲁萨兰国以西的海洋和沿海各
地,远至印度半岛、波斯湾及红海沿岸、非洲东北部一带。

  占城国

  亦称占婆,古国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当地盛产稻谷,称“占
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时传入我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我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
引种、推广。福建省福州长乐一带称此稻为“占谷”或“黄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当地高杆晚稻的
一个优良品种。

  爪哇国

  亦即麻口若巴歇国,或耶婆提就(Yavadvipa), 后汉到隋朝称为呵罗单,唐代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
“诃陵”“阇婆”。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 Island)。 该岛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面积约
为12.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
隆、三宝垄、泗水苏拉卡尔塔)、泗水为华裔长乐人聚居地。

  三佛齐国

  亦即室利佛逝国,梵文Srivijaya 的音译,在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的古国,当时都约在今
日的巨港(巴邻旁,Balenbang),位于苏门答腊东南部慕西河畔。

  进罗国

  泰国(Thailand)的旧称,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十四世纪中叶,由进国与逻国合并而成,南临
进罗湾。现首都为曼谷,泰国的华侨 与华裔人数居世南亚首位。

  南天竺
  天竺为古印度别称,古籍又称天竺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岛的南部地
区。

  锡兰山国

  亦即锡兰(Ceylan),或称狮子国,今称斯里兰卡(Srilangka) 为亚洲南部岛国,隔保克海峡与印度
东南部相望,面积约为 6.5万平方公里,为佛教古国之一,主要民族为僧伽罗族与泰米尔族。首都科伦
坡(Colombo),位于该岛西南。

  古里国

  又称“古里佛”,故地约在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Koxhikode) 一带,为海上交通
要冲。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二次下西洋时曾到此访问并立碑纪念。

  柯枝国

  亦译作“国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Cochin)一带,是航道要冲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纪初
与我国有友好往来。

  忽鲁谟斯国

  即霍尔木兹(Hormuz), 又译作和尔木斯,地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Minab)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
废址在霍尔木兹岛北岸,扼波斯湾出口处,为古代交通贸易要冲,今为对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木骨都束国

  今译作摩加迪沙 (Mogadiscio) 是被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共和国首都,位于索马里东南,临印度
洋。13世纪以前建有古城。郑和下西洋曾两度访此。

  南京龙江

  明初设“龙江船厂”于此。故址在今南京下关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带;水道旧称龙江,出龙江关
通长江,龙江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造“宝船”,故又称“宝船厂”,造船的船坞叫“船作”,遗址犹存,
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杆,长1107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舵杆之长,
足证郑和宝船规模之大。据《龙江船厂志》载,1411年(永乐九年)该船厂 “改、造海船247只,备使西
洋诸国”。龙江之滨原有天妃宫,已圮。

  长乐南山

  因位于福建省长乐县县治之南而得名,今长乐县城区街道环绕此山。海拔仅约四十余米,又称登高
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
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有塔,称三峰塔(圣寿宝塔);有寺称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
宫”,祀妈祖,《天妃灵应之记》碑即立此宫内;宫旁有郑和所建“三清宝殿”,殿内“钟鼓供仪,靡
不俱备”,钟即“郑和铜钟”,原件抗战期间移南平市。以上寺、宫、殿均已圯,塔巍然存,近年加固
整修,更为壮观。1935年,在原寺、宫、殿废址上建有郑和史迹陈列馆,《天妃灵应之记》碑系该主馆
主要陈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为“郑和公园”。

  兹港

  指长乐太平港通闽江。位于长乐县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狭义指靠近长乐县城吴航头一带的下洞江
水域;广义泛指整个下洞江水域,该港原来江面宽阔,水深可泊巨舟,有“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
漾碎金”之说;港东北、东南屏峙首石、六平诸山,可蔽阻台风袭击,为避风良港。《长乐县志》《长
乐六里志》均载有;三宝太监郑和通西洋,驻舟师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等句。由于沦桑变化,
今仅余一狭长水道,通小汽轮,原水道大部分成为沃野良田,部分辟为新居民区,该居民区主干道路称
“太平港”路,与郑和路垂接。

  苏门答腊国

  苏门答腊国,又译作苏木都剌(Samud'ra)、苏文答剌、苏文达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今为全岛总称,该岛北临马六甲海峡,南濒印度洋,赤道横贯
中部,为印尼西部大岛,面积43.4万平方公里,首府棉兰。

  满刺加国

  旧译亦作麻六甲,今译作马六甲 (Malacca) 14-16 世纪马来亚半岛上的封建王国,位于今马来西
亚、马六甲洲一带,居马六甲海峡要冲,1411年(永乐九年),该国国王拜里迷苏剌(Parmesvara)曾率妻
子、大臣等 540人来中国访问;郑和船队屡经其处,现马六甲州居民半数为华裔,其首府马六甲市居民
四分之三为华裔;市内有三保庙、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迹。

  阿丹国

  Aden,古国名,今译作亚丁,故地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扼红海和印度洋出入口,为海陆交通要
冲。古时为宝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纪前期便与中国互通使节、贸易。今之亚丁市位于亚丁湾一个突出
的小半岛上。为也门民主队民共和国(南也门)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门合并为也门共和国,亚丁成
为该国的“经济首都”。

  卜剌哇国

  古国名。故地在今索马里共和国布拉瓦(Brava)一带; 十五世纪前期与中国友好往来,互通使节,
郑和船队曾到此访问,布拉瓦东临印度洋。
 

子夜星网站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编辑)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