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毛泽东专题 >> 试论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



试论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摘要〕
 

文/ 柴继欣
 
 

  毛泽东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把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战争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揭示了人民战争的实质是依靠人民,人民战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骨干力量是人民军队,而且阐明了我国人民战争的道路即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很好地实行人民战争,他还系统地概括出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宝库。

  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把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并能体现战争一般规律的军事理论。这一军事理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结构严谨、阶级立场鲜明,是指导中国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思想武器。本文简要地论述毛泽东军事理论体系中的人民战争思想。


  一、人民战争的实质、主要形式和骨干力量

  人民战争是指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人民为谋求自身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概括出人民战争的实质、主要形式和骨干力量。

  1、一切为了人民,坚决依靠人民是人民战争的实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发展史,也是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发展史。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革命战争……所反对的对象都是反革命,参加战争的主要成份都是革命的人民”等论断,即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的主体力量,这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提出的人民战争,其实质就是在革命战争中实行彻底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人民,坚决依靠人民,充分动员人民,把人民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人民战争。人民群众是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只有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正确的政策,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敌人,才能取得人民战争的彻底胜利。

  2、武装斗争是人民战争的主要形式。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历史上一切反动阶级,决不肯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最充分地发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把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夺取到革命阶级手中,才能真正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把武装斗争作为中国革命主要形式的同时,毛泽东还具体说明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斗争形式的必要性。只有把武装斗争同非武装斗争直接或间接地结合起来,形成全国的人民战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孤立和打击敌人,以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3、人民军队是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出发,把创建新型人民军队作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队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1926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建立农民自己的武装的思想。经过三湾改编、古田会议,毛泽东从根本上解决了把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建设成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一系列理论、路线和原则问题。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紧密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这支军队“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也执行工作队、生产队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务。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工具,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兵权只属于党,决不属于任何个人。建国后,在人民军队的建设问题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即人民军队要从低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在加强革命化建设的同时,加强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逐步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加强军队的军事科学研究,注重把自己的战争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批判地借鉴中国古代和外国军事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中国现代的军事科学,做好打赢现代化人民战争的准备。


  二、人民战争的道路

  毛泽东根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准备干部、发展生产和支持长期战争的战略基地,并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坚持奋斗,不愿妥协,避免伤亡的话,“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认为,革命根据地是实行人民战争的依托,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军队就能拥有备战和训练的基地、供养生息的良好环境,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利长期坚持战争,同时也能广泛地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敌斗争。有了革命根据地,才能形成人民战争,才能积蓄力量、发展力量并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在革命实践中,正是由于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崭新革命道路,才逐步夺取了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又指出,把武装斗争的重点放在农村,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城市,相反,革命的最后目的是夺取作为敌人主要根据地的城市,没有充分的城市工作,就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农村根据地也就处于孤立的地位,革命就会失败。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为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战争的正确道路。


  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毛泽东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成为人民军队在战争力量敌强我弱,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法宝。

  1、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毛泽东指出:“一切关于战争的规律,都是进行战争的民族、国家、阶级、政治集团为了争取自己的胜利而使用的”。“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根据于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简言之,两军相杀的军事目的是保存自己并消灭敌人,它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本依据,也是战争自身的本质。

  2、坚持积极防御。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战略防御阶段必须实行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通过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达到战略上不断消耗敌人,借以逐渐改变战争力量的总体对比,最终把战略防御推向战略进攻。1947年3月,面对胡宗南为首的20多万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犯,仅有2万多的解放军将士,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放弃延安,转战陕北,以少胜多,即是实例。

  3、力求实现歼灭战。在革命战争中,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毛泽东强调要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作战的主要目标,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主要目标,城市和地方的夺取或保守是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做好战争准备,“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必须审慎地选择打击方向和攻歼目标,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每战集中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以歼灭战为主,辅之以消耗战;实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强调近战夜战;实行作战指导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

  4、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形式。毛泽东认为,运动战是大量歼灭敌人,决定战争命运的主要作战形式;阵地战是消耗和歼灭敌人,实现战略阶段转换的重要作战形式;游击战是在敌强我弱态势下,分散流动的作战形式。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应根据战争的实际情况有主有次,灵活运用,并适时实行以转换主要作战形式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战略转变。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时期内,游击战和游击性的运动战是革命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而阵地战是革命最后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就是阵地战的成功战例。

  这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从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战争实际出发,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利用敌之弱点,我之优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避强击弱,以求生存、发展和胜利的战略战术。

  综上所述,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和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取得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我国当代的国防建设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环球视野》第331期,摘自2010年2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