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地理 >> 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简介

 


中国万里长城简介


《子夜星》网站整理
编辑
 



  中文名称: 长城
  英文名称: The Great Wall
  长城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
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
  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 世纪的周代。当时周宣王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曾修建了列城
和烽火台。公元前7、8世纪,许多诸侯国都修建了自己的长城,以防邻国的人侵。最早建筑的是公元 7
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据文献记
载和遗迹显示:楚长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汉水,越邓县、内乡岳山至沁阳,总长近500 千米;齐长城起
于今山东平阴,经泰安、莱芜、章丘、淄川、临胸、安丘、诸城,至胶南入海,总长达500 千米;魏长
城起自华山,沿黄河北行,长300 千米;燕长城有两道,南长城长约250千米;北长城长约650千米。这
时的长城长度都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史称“先秦长城”。
  公元前22l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全,防御北方强大匈
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在把秦、燕、赵等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的基础上,还加以增
筑、扩建,筑成西起临洮东达辽东的秦长城。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
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
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
  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全长近一万公里;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古丝绸之路有
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数省、自治区之间的汉长城、烽火台遗迹仍处处
可见。此后,北魏、隋朝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公元5~7世纪,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的长城各有
650、l000和l500千米。公元l2世纪,金代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至外贝加尔地区修筑长4000多千米。
到了明代,为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
的修建,工程延续200多年。 明朝初期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千米;中叶
以后经过修缮的自山海关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比较完好,便被人误为是历史上长城的起点、终点。清朝
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
期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现存长城主要为明长城。长城是由城墙、敌楼、
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
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
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
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 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
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修筑长城的工程量非常巨大,仅以明代修筑的长城估算,需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一亿五干万
立方米。如用来铺筑宽l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有余。历代为修筑长城动用的劳动力数
量也十分可观。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长城除动用三十至五十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
时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
万乃至百万人修长城的记载。
  中国古人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充分考虑环境的地形地貌
特征,遵循“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
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
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
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燧、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
传递信息。
  其次,在建筑材料和结构上遵循“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
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
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
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
结构,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明代修筑长城
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
树根很难在缝中生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
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
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遗产价值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在历史
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谓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长城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首先是在布局上,充分考虑了环境的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形,用
险制塞”;在建筑材料和结构上 “就地取材、因材施用”,创造了多种结构方法。
  长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自从长城开始修建以来,在长城内外,就演出了许多壮丽的历史活剧。许
多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就在这里发生,许多改朝换代事都与固守长城的得失有关。随着长城内外著名战
例的发生,也涌现了不少著名人物,包括许多军事家和政治家,大大丰富了长械这座亘古建筑的文化内
涵。战国时代李牧在赵国主持修建长城并利用长城抗击匈奴侵犯,立下丰功伟绩,开创历代壁垒防御战
的光辉战例,为纪念他的功绩,后人在雁门关修筑斧牧洞以为纪念,至今祠堂遗址犹存。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