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中国地理 >> 关于太行八陉的文献资料


子夜星网站·中国地理资料 关于太行八陉的文献资料  

原题:有哪些关于太行八陉的文献和作品?


文/蒋栋良 来源:知乎 观察者网 2018年03月15日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辑



  【作者按】本文中地图中地名大部分采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引用的史料均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以下简称《纪要》。


  太行八陉,即古代翻越太行山脉的八条通道,《纪要》中这样描述:

  “《述征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诸山皆因地立名,实一太行也),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尔雅》:连山中断为陉):第一轵关陉(见济源县),第二太行陉(见河内县。《十六国春秋》:慕容永屯轵关,杜太行口以拒慕容垂。此二陉也),第三白陉(见卫辉府辉县),第四滏口陉(见彰德府磁州),第五井陉(在直隶获鹿县,见直隶重险),第六飞狐陉(在山西蔚州,见山西重险),第七蒲阴陉(在直隶易州,见重险紫荆关),第八军都陉(在直隶昌平州,见重险居庸关)。”——《卷四十六河南一太行》

  下面逐一为大家介绍。

  一、轵关陉

  地图:



图中红色的虚线就是轵关陉的大致路线


  轵关陉的名字来源于轵关,《纪要》中对于轵关陉是这么描述的:

  “在县西北十五里。关当轵道之险,因曰轵关。”——《卷四十九河南四轵关》

  县指的就是图中的轵县(今济源),轵道就是轵关陉。轵关陉在古代是连接河东地区(今运城市和临汾市)和河内地区(今济源市和焦作市)的最便捷的道路,《纪要》提到了这一点:

  “又建德四年,韦孝宽陈伐齐之策,曰:大军出轵关,方轨而进。盖自轵关出险趣邺,前无阻险可以方轨横行云。”——《卷四十九河南四轵关》

  战国初期轵关陉在太行以东直到轵关的部分位于韩国境内,由此切断了魏国河东及河内地区的联系,使得魏国只能绕道上党来往于两地之间,给两地的交流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也成为日后魏国衰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如此重要的一条地理通道,轵关陉在乱世中也极具存在感。东晋永嘉二年,西晋叛军领袖王弥进攻洛阳大败,北渡黄河自轵关前往平阳归附刘渊。咸和三年,后赵石虎经轵关攻打前赵的河东地区。太元十九年,后燕慕容垂伐西燕,西燕皇帝慕容永认为太行道(下节要介绍的太行陉)宽敞的地形可能会被敌军利用,于是在轵关聚集军队,以此来防守从太行陉来的敌人。北齐武成帝派斛律光筑勋掌城于轵关,斛律光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宇文周保定四年,杨广与北齐战,出轵关,由于孤军深入,为齐所败。

  二、太行陉

  地图:



图中红色的虚线就是太行陉的大致路线


  太行陉从野王(今沁阳)开始一直到高都(今晋城),是连接河内和上党高地的通道。控制了太行陉,便可轻易控制上党及河内,反之,一旦太行陉被切断,则河内地区就会失去和上党的联系,《纪要》中也举例说明了这一点:

  “《河朔记》:自晋阳趣河内,入洛阳,必经太行。太行在怀、泽间,实据南北之喉嗌。”——《卷第四十六河南一太行》

  战国时期的战略家们已经认识到,太行陉对于位于河内和上党地区的政权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如果能夺取太行陉,便可切断上党同河内的联系,使上党成为孤岛,从而使其不战而降,《纪要》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战国策》:范雎曰:北断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师不下。又曰: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韩必请效上党之地。”——《卷第四十六河南一太行》

  这个理论也随即在之后的战争中得到了应验。

  韩桓惠王十年,秦军夺取了本属于韩国的太行陉,韩国君臣甚至没有任何抵抗就决定把上党献给秦国,上党地区的军民不愿接受秦国的统治,便在冯亭的带领下降赵。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下太行陉的终点野王,彻底控制了太行陉,断绝了韩国本土和上党的联系。之后,历时三年,整个战国时期最为残酷的战役——长平之战拉开了帷幕。

  地图中太行陉上还可以看见一个叫天井关的关口,这是太行陉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宋靖康元年,赐天井关名雄定关,元末又改名平阳关。《纪要》中这样介绍了天井关:

  “天井关,亦曰太行关,在泽州南四十五里太行山顶,南北要冲也。《汉志》注:上党三关,一曰天井关(其二关,一曰壶口,见潞安府长治县。一曰石研,即井陉也,见北直隶重险),关南有天井泉三所,其深不可测,因名。”——《卷三十九山西一天井羊肠坂附》

  东汉初年,冯异自河内北攻天井关,攻陷上党地区的两城。刘梁担任野王令时曾驻守天井关,刘延攻打天井关时,刘梁和上党太守田邑连兵,阻挡住了刘延的进攻。晋太元十九年,慕容垂在长子与慕容永作战,自滏口入天井关。唐会昌三年,刘稹据泽、潞发动叛乱,杜牧当时说:若使河阳万人为垒,窒天井关,高壁深堑,勿与战,而以别军径捣上党,不过数月,必覆其巢穴矣。

  河阳主帅王茂元命马继军防守天井关,被叛将薛茂卿击败。中和四年,黄巢侵掠河南诸道,向河东调遣援兵时李克用率军自天井关而南。光化二年,朱全忠攻克泽、潞二州,李克用的部将李嗣昭为抗击朱全忠,夺取泽州后又攻陷了天井关,潞州守将逃跑。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二年,晋王存勖解了潞州之围后,梁将康怀贞从天井关撤退,晋军乘胜进入泽州。

  三、白陉

  地图:



图中红色的虚线就是太行陉的大致路线


  白陉是往来于中原和上党的通道,从今河南辉县市西北出发,经陵川抵达位于上党的高平。白陉古时又称孟门陉,《纪要》中这样介绍了白陉的作用:

  “《左传》襄二十三年,齐侯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史记》:齐庄公二年,使栾盈间入曲沃,为内应,以兵随之,上太行,入孟门。栾盈败,齐兵还,取朝歌、孟门。贾逵曰:孟门,晋隘道。”——《卷第四十六河南一太行》

  可以看出,位于山东的齐国讨伐晋国兵分两路,其中一支走的就是白陉。

  战国时期魏国名臣吴起对魏文侯说过:'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出自孙子吴起列传)常山就是恒山,大河就是黄河,这段话说明了吴起认为白陉和太行陉都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这里顺道科普下,古代的地图是转了180度的,所以左右会颠倒,孟门陉在左,太行陉在右。

  四、滏口陉

  地图:



图中红色的虚线就是太行陉的大致路线


  滏口陉从今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西纸坊村南出发,经涉(今涉县)和路(今潞城市)抵达上党。《纪要》中是这样描述滏口陉的:

  “在县东南二十里。即滏口,太行第四陉也。山岭高深,实为险厄。”——《卷四十九河南四滏山》

  滏口陉因紧临水泉沸腾的滏阳河上源而得名,《纪要》中这样描述了滏阳河:

  “在县西十五里。亦曰滏阳河。源出武安县东滏口山,泉源沸涌,若釜水之汤汤,故以滏名。经磁州而东南流,至县西北,入漳河。袁尚救邺,循西山东至阳平,去邺十七里,临滏水为营。”——《卷四十九河南四滏水》

  从地图中可以看出,太行以东是战国时期赵国和魏国的疆土,上党地区的屯留和长子是属于韩国的,位于滏口陉上的涉和路成为了赵国和韩国争夺的重点城镇,整个战国时期两城几经易手,为的就是能控制这条交通要道,以加强华北平原和上党地区的联系。

  而在后世,位于华北和山西的割据政权也会竭力争夺这条交通要道。晋永和六年,冉闵叛变,赵将张沈据滏口。太元十九年,慕容垂攻西燕,派慕容楷出滏口,之后他率大军亲征也是经过滏口陉。永安三年,时任北魏都督、并州刺史的样津为平定叛乱在邺募兵,计划自滏口入并州,但是没有成功。之后尔朱兆让高欢统帅肆间六镇降户,高欢从晋阳出发出滏口。太昌初,高欢自邺入滏口,攻打尔朱兆所在的晋阳。后周建德五年,高欢攻克晋阳。

  五、井陉

  地图:



图中红色的虚线就是太行陉的大致路线


  井陉得名于井陉关,也叫井陉塞,是往返于太原和石家庄之间的交通要道,《纪要》中这样说:

  “井陉关,在真定府获鹿县西十里,山西平定州东九十里。《吕氏春秋》:天下九塞,井陉其一。亦曰土门关。《地记》:太行八陉,其第五陉曰土门关。今山势自西南而东北,层峦叠岭,参差环列,方数百里,至井陉县东北五十里曰陉山(《穆天子传》谓之山)。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故曰井陉。”——《卷十北直一井陉》

  地图中的平坦城即现在的阳泉市,太行山以东的各城镇在战国初期被中山国所占据,南部和太原北部都是赵国的疆域。赵国为了夺取井陉,使国土位于山西的部分和华北平原能相连,与中山国进行了数年的斗争,最终赵武灵王消灭中山,控制了井陉,打通了连接两地的交通要道,从此走向了崛起之路。由此可见,正是有了井陉,太原盆地才能和华北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井陉也因此承担起了华北地区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重任。

  这样一条重要的通道在战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始皇十八年,王翦灭赵国就是走的井陉。汉三年,命韩信、张耳东下井陉击赵。赵军抵达井陉口时,广武君李左车对陈馀说了这番话:

  “信、耳乘胜远斗,其锋不可当。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其势,粮食必在后。愿假臣奇兵三万,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返,野无所掠,不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

  从中可以看出井陉道路狭窄,不利于行军,如果遭遇埋伏或被敌军切断后勤补给线的话很可能遭遇不测。但是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谋,放任韩信通过井陉,最后兵败被杀。

  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叛唐自立,派遣养子安忠志驻扎井陉塞。安禄山又派李钦凑守井陉口,以防备来自西部平叛军队的进攻。之后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斩杀李钦凑,同时向各路平叛军队通报朝廷已遣大军攻入井陉的消息。

  得到这个消息后,河北诸郡纷纷响应起兵。但是不久之后,常山被史思明攻陷。河东军主帅李光弼率军出井陉收复常山,朔方军主帅郭子仪又自井陉东出,与光弼合军。然而正当形势一片大好之时,潼关又被攻陷了,李光弼等只能从井陉撤军,留兵驻守常山。诸将迫于严峻的形势,便联络了信都太守乌承恩,对他说了如下这番话:

  “常山北控燕冀,路通河洛,有井陉之险,足以扼其咽喉,莫若移据常山而守之。”

  可以看出井陉关对于防守从华北平原来的敌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六、飞狐陉

  地图:



图中红色的虚线就是太行陉的大致路线


  飞狐陉连接涞源和蔚州,得名于飞狐口(又称飞狐峪),是来往于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及蒙古草原的道路,《纪要》中这样介绍飞狐陉:

  “飞狐口,在大同府蔚州广昌县北二十里《水经注》:代郡南四十里有飞狐关。《舆地广记》:飞狐峪,飞狐关,在蔚州南四十里。其地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迤逦蜿延,百有余里。《地道记》:自常山北行四百五十里,得常山反,号飞狐口,郦食其说汉高距飞狐之口。”——《卷三十九山西一飞狐》

  飞狐陉和不仅仅是内地省之间的通道,它还是一条联系中原地区和北方草原的纽带。在和平年代草原上的牧民和汉族商人通过飞狐陉进行茶叶、皮毛、马匹等物资的贸易活动。在战乱时期,飞狐陉则成为中原王朝和游牧部落争夺的重点地带。在飞狐陉西部蔚州南部有一片比较平坦的区域,这块区域被称为空中草原。赵国在代地建立稳固统治后也同时控制了飞狐陉,空中草原成为了赵武灵王主导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骑兵训练场。

  晋建兴四年,石勒攻陷并州,刘琨从代地出飞狐陉前往蓟州投奔段匹磾。后魏太和六年朝廷征发州郡五万人治灵丘道,从代郡的灵丘南越太行山到中山,这里的灵丘道就是飞狐陉。武泰初,葛荣割据冀、定等州,尔朱荣让柔然配合出兵下口,自己在相州率重兵从正面进攻,对葛荣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下口就是飞狐口。唐武后圣历初,突厥默啜可汗从飞狐陉入寇,攻陷了定州。光化五年,朱全忠派王处直率领义武兵从飞狐陉进入山西,在晋阳击败李克用。朱梁乾化二年,晋王李存勖命周德威伐燕,东出飞狐。

  七、蒲阴陉

  地图:



图中红色的虚线就是太行陉的大致路线


  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连接涞源和易县。从蔚州或灵丘到涞源,再经蒲阴陉就能抵达华北平原。蒲阴陉的路线就是拒马河上游河谷,其地峰峦峭峙,仄径内通,《纪要》中这样介绍蒲阴陉:

  “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控扼。自昔为戍守处,即太行蒲阴陉也。《地记》:太行八陉,第七陉为蒲阴。”——《卷十北直一紫荆》

  地图上标出的紫荆关就是防守蒲阴陉的著名关隘,《纪要》中这样说明了紫荆关的重要性:

  “《志》云:紫荆与大同密迩,为京师西偏重地。向有旧关,明初撤而新之,城高池深,足称雄固。当居庸、倒马间,实为辅车之势。”——《卷十北直一紫荆》

  紫荆关和地图上位于其南部的倒马关(战国时称鸱之塞或鸿上塞)以及下节要介绍的居庸关共同组成了长城上的'内三关',防御从草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侵略者,《纪要》中这样写道:

  “明时以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关,而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西偏有警,必分列戍守于此(外三关,详见山西代州及崞县、河曲县)。”——《卷十北直一倒马关》

  紫荆关是防守塞北草原入侵者的最后一道防线之一,它在战时也承受了大量的战火。

  宋嘉定二年,蒙古军队攻打居庸,在金人顽强的抵抗下没能攻陷,于是转而攻打紫荆关,在五回岭击败金兵后由接连攻陷涿、易二州,再绕道居庸关的南部破之。元致和初,上都诸王忽剌台等率军经紫荆关直达大都城南,燕帖木儿败之于卢沟桥。

  正统年间,明英宗亲征瓦剌。大军抵达大同后,将领们都感觉到了此次军事行动的凶险状况,于是班师回朝。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就近从紫荆关入关,却遭到了王振的反对,这就导致了之后的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也先借着余威自大同入寇紫荆关,把当时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明英宗作为人质挟持,突破了紫荆关,一路打到北京城下。最后在于谦的带领下明军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也先兵败撤退,其弟伯颜帖木儿也带着明英宗从紫荆关撤离。

  天顺三年,孛来入侵大同,一直打到雁门关、忻、代等地,颜彪、冯宗率兵到紫荆、倒马二关以支援前线。嘉靖三十二年,鞑靼部首领俺答汉进犯大同,进逼紫荆关,攻陷插箭、浮图等山谷,最后被明军击退。

  八、军都陉

  地图:



图中红色的虚线就是太行陉的大致路线


  军都陉是太行八陉的最后一陉,既是从北京去往宣府和草原的通道,也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的分界线,《纪要》中这样介绍军都陉:

  “《地记》:太行八陉,其第八陉为军都。郦道元曰:居庸关在上谷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军都在居庸之南。绝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层深,侧道偏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胡氏曰:《汉志》上谷郡有军都、居庸两县。盖县各有关。按苏林注,但言居庸有关,而军都则否,盖北魏时曾分置两关耳。)”——《卷十北直一居庸》

  军都陉上的居庸关的名气远远超过军都陉本身,作为北京的北大门它直接关系到京城的安危,是长城沿线最重要的关口之一,《纪要》中这样介绍:

  “郦道元曰:居庸关在上谷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军都在居庸之南。绝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层深,侧道偏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胡氏曰:《汉志》上谷郡有军都、居庸两县。盖县各有关。按苏林注,但言居庸有关,而军都则否,盖北魏时曾分置两关耳)。《唐志》:幽州昌平县北十五里有军都,陉县西北三十五里为居庸关,亦谓之军都关。又居庸关亦名纳款关(《通典》:北齐改居庸关为纳款关)。《唐志》亦称居庸为纳款,又名蓟门关《唐十道志》:居庸关亦名蓟门关。而居庸、军都,其通称也。”——《卷十北直一居庸》

  历史上游牧民族或太行山以西的军队要攻打北京,基本都会走军都陉,居庸关就成了军都陉上保卫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宋宣和四年,金人意图攻占燕京,辽人以劲兵守居庸。金兵抵达居庸关下时,山崖两边的石头崩塌压死了很多守关士兵,辽军不战自溃。金军由此不费一兵一卒就攻下了居庸关,夺取了燕京。

  嘉定二年,蒙古攻金,抵达古北口。金兵据守居庸关,蒙古军队始终无法突破。于是蒙军改变侧罗,留下可忒薄察等顿兵拒守,其他部队直奔紫荆关,拔涿、易二州,绕道从南口和留守在居庸关北部的军队内外夹击,终于突破了居庸关,内外合兵。嘉定四年,蒙古军攻至宣平,克缙山,居庸关守将直接弃关逃跑,蒙古军队在此攻克居庸关。

  明初攻陷元大都后,洪武二年,大将军徐达垒石为城,建造了居庸关南口,以此加强北京北部的防备。靖难之役爆发时,燕王朱棣说了如下这段话来表明居庸关的重要性:

  “居庸关路狭而险,北平之噤喉也。百人守之,万夫莫窥,必据此乃可无北顾忧。”

  (作者:蒋栋良 原载自知乎网、观察者网 http://www.guancha.cn/jiangdongliang/2018_03_14_450054_1.shtml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