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中国地理 >> 长江流域


子夜星网站·中国地理资料 长江流域  

来源有关资料 仅供参考 2010年07月12日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辑


 
·长江流域地理概述 ·长江的历史 ·中国第一河 长江 ·长江文明



长江流域地理概述

  地理位置概述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为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 6300 余公里,比黄河长 800 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 9 国,亚马孙河流域跨南美洲 7 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

  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 8 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 180 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 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

  长江全长 6211.31 公里。不过人们习惯性的称为 6300 公里。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 4504 公里,流域面积 100 万平方公里,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 3464 公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 1040 公里。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 955 公里,流域面积 68 万平方公里。湖口以下为下游,长 938 公里,流域面积 12 万平方公里。
 



长江流域地理位置


  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长江源远流长,全长 6300 公里,习惯上,人们把它分为三段,河源──湖北宜昌为上游;宜昌──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长江三个河段是依据干流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水文特征来划分的,长江上、中、下游河段也各有明显差异。

  先看长江上游,这一河段长约 4500 公里,河流大部分流经高原、高山、峡谷地带,特别是通天河、金沙江和三峡地区,具有明显的高原山地峡谷河流特征。这里河床比降大,仅金沙江干流落差即达 3000 米。河流水量丰沛,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长江中游长约 1000 公里,流经江汉平原,那里河道迂回曲折,江面宽展,河床比降锐减,冰流迟缓,平均流速只有 1米/秒。尤其自湖北的枝江到湖南的城陵矶一段,古称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在藕池口到城陵矶之间,直线距离仅 80 公里,而河道竟长达 270 公里。长江中游的另一特点是支流众多,湖泊密布。主要的支流;北有汉水,南有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诸水。长江中游集水面积约占全流域的五分之二,使长江水量急速增加。南北众多的水系,对大江干流的水量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这段河流的水位、流量等水文特点则受降雨的影响十分明显。

  长江下游长 800 多公里,江阔水深,支流短小。主要有青弋江和巢湖、太湖水系及其它短小支流。它们对长江水量的影响不大。镇江以下,江流折向东南,进入广阔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那里地势更为平坦,水网密布,湖泊众多,一派水乡泽国的景象。到了南通,江面宽达 18 公里,到入海口附近则宽达 80 多公里,呈现江海相连,极其壮观的景色。

  按地理条件和水文特征差异把长江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对我们了解长江、认识长江和研究长江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长江资源

  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 96.16 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 36%,为黄河的 20 倍。在世界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与长江流域所处纬度带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虽然都超过长江,水量却远比长江少,前者约为长江的 70%,后者约为长江的 60%。

  1)水运资源

  总通航程 7 万公里,占全国 70% 以上。长江干支流航道与京杭运河共同组成我国最大的内河水运网。其中干流通航里程 2713 公里,上起四川宜宾,下至长江口(云南维西至宜宾 825 公里河段尚可分段通航)。支流航道 700 余条,主要支航 50 余条,以下游之太湖水系最为发达。干支流水运中心为重庆、武汉、长沙、南昌、芜湖和上海等 6 大港口。与世界各国比,长江水系通航里程居世界之首。

  2)农业资源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积温高,农作物生长期长,许多地区雨热同季,农业生产的光、热、水、土条件优越。流域有耕地 2460 多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1/4,而农业生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 40%,粮食产量也占全国的 40%,其中水稻产量占全国的 70%,棉花产量占全国的 1/3 以上,油菜籽、芝麻、蚕丝、麻类、茶叶、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在全国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巢湖地区和太湖地区都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所以,长江流域不愧为中国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长江流域西部虽为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但草场辽阔,日照充足,温差较大,有利于牧草生长,牧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中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藏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藏马。而长江中下游则农业发达,养殖业兴旺,四川、湖南、江苏是全国生猪拥有量最多的省份,四川、上海、湖南每公顷耕地载有生猪量为全国最高的地区,四川的黄牛、水牛等大家畜拥有量居全国之冠。所以说,长江流域又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3)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

  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 1/4。主要林区在川西、滇北、鄂西、湘西和

  江西等地。用材林仅次于东北林区;经济林则居全国首位,以油桐、油菜、漆树、柑桔、竹林等最为著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群落、物种和数量在我国七大流域中多占首位。流域内已建立了约 100 处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古老珍稀的孑遗植物如水杉、银杉、珙桐;硕果仅存的珍禽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锷、朱缳等驰名中外,多属长江流域特有。

  4)淡水鱼资源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河川如网,鱼类的品种、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可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现有水面约1.3亿亩,接近全国淡水总面积的1/2,其中可供养殖的约 5000 万亩。长江水系淡水鱼已知 274 种,为全国淡水鱼种的 39%,其中鲤科占半数以上,主要经济鱼类 60多种。产区主要在中下游水域,目前渔业以淡水人工养殖为主,天然捕捞量不高。

  5)矿产资源

  在全国已探明的 130 种矿产中,长江流域有 110 余种,占全国的 80%。各类矿产中储量 80% 以上的有钒、钛、汞、磷、萤石、芒硝、石棉等;占50%以上的有铜、钨、锑、铋、锰、高岭土、天然气等。全国 11 个大型锰矿、8 大铜矿,长江流域分别占有 5 处、3 处;湖南、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锑矿,湖北的磷矿,均居全国之首。流域内煤矿储量少,仅占全国的 7.7%,主要集中于黔、川、滇三省,其中黔北六盘水煤矿居全国第三位。

  6)旅游资源

  长江流域幅员广大,历史悠久,景观纷呈,旅游资源富甲全国。昆明、成都、重庆、汉中、南京、杨州、镇江、苏州、江陵、武汉、上海、杭州、南昌、长沙等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风景名胜峨眉山、九寨沟、三峡、张家界、九华山、黄山、庐山、太湖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资料大体截至2007年底)


  长江流域的湖泊


  鄱阳湖──湿地中的小船

  鄱阳湖南北长 173 公里,东西最宽处达 74 公里,平均宽 16.9 公里,湖岸线长 1200 公里,湖体面积 4125 平方公里(湖口水位 20.5 米时),平均水深 8.4 米,最深处 25.1 米左右,容积约 276 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 16.22万k㎡,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 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 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 1525 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 16.3%。

  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一说因湖面缩减,现次于鄱阳湖和太湖居于第三),面积 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并退居第二。

  太湖

  太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她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多年来随着湖面缩减已退为第三大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城市

  南京

  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滨临长江,是律浦、沪宁、宁铜等铁路的交点。这里平均每年暑热(32℃以上)日为 62.6 天,酷热 (37℃以上)日为 9.4天。

  武汉

  武汉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京广铁路纵贯全市,武广(武汉至广州)、合武(合肥至武汉)、武康(武汉经襄阳、十堰至安康)、汉宜(武汉至宜昌)、武九(武汉至九江)六条铁路在此交会。四周湖泊星罗棋布,广阔的水面使大气中的水汽增多,空气温度增大。这里平均每年暑热(32℃以上)日为71.2天,酷热(37℃以上)日为12天。

  重庆

  重庆市位于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成渝、川黔、襄渝三大铁路在此交汇。这里平均每年暑热(32℃以上)日为 77.2天,酷热 140(37℃以上)日为 26.4天,是三大“火炉”中暑热天数、酷热天数均最长的城市。


  长江流域地形地貌

  长江流域的地形:多级阶梯地形。

  ◇长江流域地貌分区

  长江流域处于中国中部;横贯东西,地跨中国地貌的三大阶梯,面积 180 万平方公里,高度从江源的海拔 5400 米处降至吴凇口海平面。流域内面积广大,地貌类型复杂,地面高差悬殊,包括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高原、丘陵、盆地与平原等各种形态。按形态成因类型与逐级区划原则,流域内地貌可划分为西部高原高山区(第一大地貌阶梯)、中部中山低山区(第二大地貌阶梯)与东部丘陵平原区(第三大地貌阶梯)。广元一雅安以西的高原高山区,又可再划分为江源高原浅丘区。与金沙江高山──峡谷区 2 个二级地貌区,前者高原面海拔 4500-5000 米,后者山顶一般 3000-4500米,少数是达到 5000 米以上的极高山区,被冰川所覆盖。襄樊──宜昌──凯里以西的中部中山低山区,可再划分为北侧的秦巴山地区、南侧的鄂黔山地区与处于此二者之间的四川盆地 3 个二级地貌区。前二者高度均在 200 米左右,后者在 1000 米以下。东部丘陵平原区,可再划分为北侧的淮阳低山丘陵区、南侧的江南低山丘陵区与二者之间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另外,还可依次划分出若干三级地貌区和四级地貌区,如江汉平原区、洞庭湖平原区、潘阳湖平原区、巢湖平原区、长江三角洲平原区、汉中盆地区、南阳盆地区、长江三峡高山峡谷区,等等。

  ◇长江流域地貌特征

  全流域周边多山地围绕,西有芒康山,北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秦岭与大别山,南有五岭、武夷山与天目山、在流域内有山地、丘陵、平原等众多的地貌类型,其中山地和丘陵占 84.7%,平原占 11。湖泊等水体占4%。流域地势呈阶梯状向东降低,大致以广元──雅安以东和襄樊──宜昌──凯里一线为界,分为西、中、东三大地貌区。西部为高原高山区,面积 60.19 万平方公里,总地势向东南降低,又可分为南北两区:北部为高原浅谷区,高原面高程在 4500-5000米。原面上河谷在近期仍有强烈活动。沿江大的活动断裂带常有地震发生,是流域西缘主要的活动构造带。


  长江流域气候特点

  气温

  ◇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长江流域气温是在太阳辐射能量。东亚大气环流、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地形以及各地区不同的地形条件影响下形成的。

  长江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江南高于江北,江源地区是全流域气温最低的地区。由于地形的差别,在以上总分布趋势下,形成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金沙江谷地等封闭式的高低温中心区。

  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16~18℃ 之间。湘、赣南部至南岭以北地区达 18℃ 以上,为全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和汉江中下游在 16℃ 附近;汉江上游地区为 14℃ 左右;四川盆地为闭合高温中心区,大部分地区在 16~18℃ 之间;重庆至万县地区达 18℃ 以上;云贵高原地区西部高温中心达 20℃ 左右,东部低温中心在 12℃ 以下,冷暖差别极大;金沙江地区高温中心在巴塘附近,年平均气温达 12℃,低温中心在埋塘至稻城之间,平均气温仅 4℃ 左右;江源地区气温极低,年平均气温在 -4℃ 上下,呈北低南高分布。

  ◇逐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长江流域最热月为 7月,最冷月为 1月,4月 和 10月是冷暖变化的中间月份。

  【1月】中下游地区大部分为 4~6℃,湘、赣南部为 6~7℃,江北地区在 4℃ 以下。四川盆地在 6℃ 以上。云贵高原西部暖中心普遍在 6℃ 以上,中心最高达 15℃ 左右,东部在 4℃ 以下。金沙江地区西部为 0℃ 左右,东部地区为 -4℃ 左右。江源地区气温极低,北部气温平均在 -16℃ 以下。

  【4月】中下游大部地区在 16~18℃:之间,江北及长江三角洲为 14~15℃,南岭北部达 18℃ 以上。四川盆地在 18℃ 以上。云贵高原西部暖中心高达 25℃ 左右,而其东部低温中心为 12℃。金沙江西部地区在 10℃ 以上,东部则在 4℃ 以下。江源地区平均气温仍在 0℃ 以下,北部达 -4℃ 左右。

  【7月】中下游地区普遍在 28℃ 以上。四川盆地在 26~28℃ 之间。云贵高原西部气温中心在 24~26℃ 之间,而东部地区在 20℃ 以下。金沙江地区西部为 18℃,东部为 12℃ 左右。江源地区平均气温为 8℃ 上下。

  【10月】中下游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在 18~20℃ 之间,江北和长江三角洲为 17℃ 左右。上游四川盆地在 18℃ 上下。云贵高原西部暖区为 16~18℃,中心地区高达 21℃,东部冷区在 12℃ 以下。金沙江地区西部为 12℃,东部在 6℃ 以下。江源地区北部达 -4℃ 以下,南部为 -2℃ 左右。

  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布特点:年平均最高气温:中下游地区普遍在 20~24℃ 之间,比其年平均气温高 4~5℃。四川盆地为 20℃ 左右,仅比其年平均气温高 2~3℃,是全流域气温年际变化最小的地区。云贵高原、金沙江和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较大,一般比年平均气温高 6~8℃。年平均最低气温:中下游大部地区为 12~14℃,四川盆地与中下游地区相当,云贵高原的冷暖中心区分别为8℃和 12~16℃,金沙江地区东西部的冷暖区分别为 -2℃ 和 8℃ 左右,江源地区在 -10℃ 上下。

  ◇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布特点:极端最高气温:中下游地区普遍在 40℃ 以上,最大值出现在江西修水站,达 44.9℃。长江三角洲和洞庭湖区、江汉平原一般在 40℃ 以下。四川盆地大部地区在 40~42℃ 之间。云贵高原和金沙江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仍然存在东西并列的高低值中心区,其差值达 10℃ 以上。江源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在 22~24℃ 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四川盆地一般在 -2~-6℃ 之间,中下游大部地区为 -10 ~ -16℃ 之间。川西和金沙江地区极端最低气温的地区分布梯度最大,等温线密集。江源地区普遍在 -30℃ 以下。

  降水

  长江流域平均年降水量 1067mm,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十分典型,年降水量和暴雨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1)年降水量、降水日分布

  江源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mm,属于干旱带;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在 800~1600mm,属湿润带。年降水量大于 1600m 的特别湿润带,主要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和东部边缘、江西和湖南、湖北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 400~800mm 的半湿润带,主要位于川西高原、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及汉江中游北部。年降水量达 2000mm 以上的多雨区都分布在山区,范围较小,其中四川荣经的金山站年降水量达 2590mm,为全流域之冠。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冬季(12~1月)降水量为全年最少。春季(3~5月)降水量逐月增加。6~7月,长江中下游月降水量达 200余mm。8月,主要雨区已推移至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西部月雨量超过 200mm,长江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8月的雨量比 4月还少。秋季(9~11月),各地降水量逐月减少,大部分地区 10月雨量比7月减少 100mm左右。连续最大 4个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百分率,在下游地区为 50%~ 60%,出现时间鄱阳湖区为 3~6月,干流区间上段为 4~7月,下段为 6~9月;在中游地区,为 60% 左右,出现时间湘江流域为 3~6月,干流区间为 4~7月,汉江下游为 5~8月;上游地区为 60%~80%,出现时间大多在 6~9月。月最大降水量上游多出现在七八月份,七八两月降水量占全年 40% 左右;中下游南岸大多为五六月份,两月降水量占全年 35% 左右;中、下游北岸大多出现在六七月,两月降水量占全年 30% 左右。在雅砻江下游、渠江、乌江东部及汉江上游,9月雨量大于8月。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性以上游较大,中下游南岸较小。

  ◇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通常以各站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极值比和变差系数 Cv值来反映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极值比和 Cv值大,表示年际变化大,反之则小。长江流域降水年际变化极值比为 1.5~5,大多在 3.5 以下。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图,长江流域只有 0.15、0.20 和 0.25 三种等值线。Cv值小于 0.15 的地区有5处,大于 0.25 的地区有2处。

  ◇年降水日数:是全年日降水量≥0.1mm 天数的多年平均值。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日数在 140 天以上。俗称“天漏”的四川雅安、峨眉山一带年降水日数最多,分别为 218 天和 264 天。年降水日数次多的地区是贵州,年降水日数大多超过 180 天。年降水日数最少地区是江源地区,金沙江得荣、攀枝花地区年降水日数不足 100 天。

  (2)暴雨的地区分布

  长江流域的暴雨以日降水量≥50mm 为标准,日降水量 100~200mm 为大暴雨,≥200mm 为特大暴雨。通常以一年中出现暴雨的天数来反映一个地区暴雨的频繁程度。

  年暴雨日数分布的总趋势是:在中、下游地区,年暴雨日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在上游,年暴雨日数自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向盆地腹部及西部高原递减;山区暴雨多于河谷及平原。全流域有 5 个地区多暴雨,其多年平均年暴雨日数均在 5 天以上,按范围大小依次是:①江西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江西北部和安徽一小部分,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江西甘坊,一个位于安徽黄山,黄山气象站平均年暴雨日数为8.9天,是全流域暴雨最多之地;②川西暴雨区,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峨眉山,另一个位于岷江汉王场,两地年暴雨日数均为 6.9 天;③湘西北、鄂西南暴雨区,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清江流域建始,另一个位于澧水流域大坪,大坪站年暴雨日数为 8.7 天;④大巴山暴雨区,暴雨中心分别位于四川万源和巫溪县内,年暴雨日数分别为5.8天和 7.7 天;⑤大别山暴雨区,暴雨中心为湖北英山田桥站,暴雨日数为 6.6 天。

  上述5处多暴雨区也是年降水量多的地区,其中有两处在长江上游北岸,是长江三峡地区雨洪的主要来源,而且上游的暴雨大多自西向东或自西北向东南移动,恰与川江洪水传播方向一致,易形成三峡地区峰高量大的洪水。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地区分布与暴雨的分布趋势相似,但频次明显减少。

  (3)暴雨的时间分布

  ◇暴雨开始月及结束月:流域东南部 2~3月就开始有暴雨发生。汉江、嘉陵江、岷江、沱江及乌江流域 4月才开始出现暴雨。金沙江 5月才有暴雨。长江上游和中游北岸暴雨大多在 9~10月结束,而中下游南岸暴雨大多在 11月结束,个别地区在 12月结束。流域大部分地区暴雨发生在 4~10月。

  ◇暴雨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暴雨出现最多月,在长江中下游南岸、金沙江巧家至永兴一带和乌江流域为 6月,6月暴雨日约占全年暴雨日的 30%。长江中下游北岸、汉江石泉、澧水大坪、嘉陵江昭化、峨眉山等地以7月暴雨最多,占全年的 30%~50%。沱江李家湾、岷江汉王场及云南昆明一带 8月暴雨最多,其次是 7月,七、八两月暴雨占全年的 80% 左右。长江上游雅砻江的冕宁、渠江的铁溪、三峡地区的巫溪及长江三角洲一带以 9月暴雨最多,占全年的 25%~30%。

  暴雨的年际变化比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得多,如大别山多暴雨区的田桥平均年暴雨日数为 6.6天,1969年暴雨日多达17天,而 1965年却只有 1 天;年暴雨日较少的雅砻江冕宁平均年暴雨日为 2.5 天,1975年暴雨日多达 10 天,而 1969、1973、1974 三年却没有暴雨。

  暴雨的落区和强度直接影响到长江干支流悬移质输沙量的多寡。长江上游烈度产沙区(输沙模数≥2000 t/k㎡年)的平均年暴雨日数为1天左右,年降水量 600~1000mm,当强产沙区暴雨日数及强度比正常偏多偏强时,长江上游干流的年输沙量就偏多,成为大沙年份,相反则为小沙年份。

  ◇最大 24 小时点雨量地区分布:最大 24 小时点雨量自江源地区的 30 余mm 向南递增至金沙江中下游的 200 余mm 。流域其他广大地区最大 24 小时点雨量,大多在 250~400mm。

  ◇最大 24 小时点雨量时间分布:经对所选 467 个站最大 24 小时点雨量出现时间的统计,最大 24 小时点雨量出现在 4~10月,更集中在 6~8月,出现在 6~8月的有 381 站,占总数的 81.6%,其中以 7月最多,占 38.1%。量级以 8月的最大,600mm 以上的 24 小时点雨量均出现在 8月。出现在 9~10月的最大 24小时点降水站点数占总数的 11.6%,主要分布在华西秋雨区和长江三角洲,量级在 200~400mm间。

  最大 24 小时点雨量 500mm 以上的部分地区

  地区     站名   雨量(mm)  时间   主要天气系统

  川西暴雨区  睢水关  577.3    1972.7  低涡、切变

  千佛岩         565.0    1938.7

  鄂西山地   都镇湾  630.4    1975.8   台风

  胡家渡         581.4    1982.7   低涡、切变

  北河          501.0    1982.7   低涡、切变

  江西    庐山植物园 900.0    1953.8   台风

  樟树岭         500.0    1975.8   台风

  麻源          500.0    1967.6   静止锋

  长江下游   江苏潮桥 822.0    1960.8   台风

  安徽杨郢        653.0    1975.8   台风

  上海塘桥        581.3    1977.8   东风扰动


  蒸发、干旱指数、湿度

  长江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降水超过一半被蒸发,因此,蒸发量是长江流域水量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流域平均年水面蒸发量为 922mm,流域平均年陆面蒸发量为 541mm,占平均年降水量 1067mm 的 51%,平均干旱指数为0.86。

  水面蒸发

  其数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当地气温、地温、饱和差和风速、气压、辐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图中以E~601;蒸发器的观测值作图,其他类型蒸发器观测值已通过折算系数换算为相应E~601蒸发值。

  长江流域水面蒸发量无较明显的地区分布规律。总的来说,流域西部的金沙江及流域东部的汉江唐白河、赣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大于其他地区,水面蒸发量在 1000mm 以上;在云南元谋地区有一个小范围大于 2000mm 的高值区,是长江流域水面蒸发最大的地区。全流域小于 700mm 的地区不多,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湘西、鄂西南地区、乌江中部及资水上游,如乌江金佛山为 465mm,峨眉山为 564mm。长江流域其他地区水面蒸发量在 700~1000mm。

  长江流域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较小。年内分配由于各地高程、地理位置及所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不完全相同,一般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上游地区春季大于秋季,中游地区秋季大于春季,下游地区春、秋季相差不大。

  陆面蒸发

  是地表水体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等的总和。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 541mm,其地区分布趋势是中下游大于上游,平原和盆地大于山区,南岸大于北岸。按水系,鄱阳湖、太湖、洞庭湖流域及中、下游干流区陆面蒸发量较大;乌江、嘉陵江、岷江和汉江上游陆面蒸发量较小;金沙江陆面蒸发量最小。从年陆面蒸发量等值线分布趋势看,以 500mm 等值线贯穿地区最广,此线的西部和北部,多处在 300~400mm 之间,在长江江源北部不足 200mm,为全流域最低值区;此线以东、以南,大多为 600~700mm,个别地区达 800余mm;四川盆地、金沙江下游、乌江及长江中游部分地区,大都在 500~600mm 之间;在洞庭湖区至江汉平原,达 700~800mm,并有一个 800mm 的闭合圈;在鄱阳湖区,也有一个大于 800mm 的高值区,其中赣江流域的吉安,陆面蒸发量超过 1000mm,是长江流域最大值;长江中下游干流区间陆面蒸发量也达 700~800mm。长江流域各地陆面蒸发有随高程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即高程越高,陆面蒸发量越小;高程越低,陆面蒸发量越大。

  干旱指数

  为蒸发能力与降水量之比值,蒸发能力用E~601水面蒸发量表示。干旱指数划分地带性标准,长江流域采用全国标准值,如下表所示。长江流域平均于旱指数为 0.86,属于湿润地带。就地区而言,除金沙江和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上游及汉江中游局部属于半湿润带以外,其余各地区均为湿润带,仅程度有所不同。南岸湿润程度一般比北岸高。金沙江上游得列楚卡站干旱指数接近于 5,为长江流域最高值,峨眉山站干旱指数只有 0.3,为长江流域最低值。

  气候分带 十分湿润 湿润 半湿润 半干旱 干旱

  干旱指数 <0.5 0.5~1 1~3 3~7(或10) >7(或10)

  相对湿度

  为大气中实际水汽压和该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它表示空气的干燥和潮湿程度。相对湿度的高低主要受气温高低和下垫面潮湿程度的影响。长江流域虽然雨、旱季节明显,但因河渠纵横,蒸发水源充足,因此除金沙江流域外,年平均相对湿度都较大。

  相对湿度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对湿度较大的地区为洞庭湖水系大部、江西中部、湘西、鄂西山地、四川盆地至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其年平均相对湿度略大于 80%。

  下游干流南北两岸相对湿度接近 80%。长江中游北岸、嘉陵江、岷江中上游大多在80%以下,并继续向北递减至嘉陵江上游的 65% 左右。金沙江横断山脉地区相对湿度等值线与山脉走向大体一致,在巴塘至得荣地区,相对湿度不到50%,是长江流域相对湿度最小的地区。

  年最大相对湿度及最小相对湿度出现的季节各地不一,四川盆地大部、三峡地区最大相对湿度出现在秋冬二季,最小相对湿度发生在春季。川西及横断山脉地区最大相对湿度出现在夏季。云贵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及两湖地区夏季相对湿度最大,冬季及早春相对湿度最小。

  大风、霜冻、雷暴、雾日

  年大风日数

  长江流域有3个大风日数多的地区:一是金沙江渡口以上地区,多年平均年大风日数达 100 余天,其中沱沱河站多年平均年大风日数为 125 天,该大风区延伸到雅砻江的下游,大风日数从 100 余天下减到 40 余天。二是湘江大风区,多年平均年大风日数达 10~25 天。三是长江下游南京以上至鄱阳湖区的长江通道地区,多年平均年大风日数为 10~25 天。长江流域大风较少的地区:一是四川盆地至云贵高原东部,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只有 1~5 天;恩施地区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不足1天;赣江、修水一带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 2~3 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其他地区则多出现在春季。

  年霜日数

  长江流域年霜日数最多的地区位于雅砻江中上游、大渡河上游的川西高原上,达150天以上,其中四川色达站多年平均年霜日数达 228.3大,是全流域霜日最多的地区。通天河地区为 100~200 天,金沙江巴塘至德荣地区,昆明、会理、盐源一带为 70~100 天。汉江的安康至襄樊段、丹江及唐白河流域、长江下游苏皖地区为 50~70 天。多年平均年霜日数较少的地区是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洞庭四水、赣江中上游,多年平均年霜日数在25天以下,其中位于云南的元谋站年霜日数仅2天,四川的沪州为 2.5 天,这两个地区是全流域霜日最少的地区。流域西部高原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出现霜,其他地区只在 10月至次年 4月才出现霜。

  年雷暴日数

  雷暴的单位是天,不管是打一声雷或打一天雷,都记一个雷暴日。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数的分布特点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区比平原多。雷暴最多的地区在流域西部、金沙江丽江至元谋区间及雅砻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数为 70~90 天,其中,四川的盐源站达 90.6天,是全流域雷暴最多的地区,赣江上游、南岭山地为 70~80 天。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数最少的地区是秦岭南部陕西汉中地区及南阳盆地,雷暴日数不足 30 天。

  云南、贵州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年各月均可出现雷暴,其他地区有 8~10 个月可出现雷暴,但流域各地雷暴主要发生在七、八两个月,七八月雷暴日数可占全年的 50%~60%。

  年雾日数

  长江流域是我国多雾的地区之一。黄山年雾日数为 256.4 天,峨眉山年雾日数多达 320 余天。多年平均年雾日数达 50 天以上的多雾地区有 6 处:①四川盆地,其中遂宁站为 99.9 天,重庆为 69.3 天。②湘西、鄂西南地区,其中,湖北恩施站为 53 天,湖南桑植站为 56.6 天。③南岭西部的湘、黔交界处,贵州的铜仁站为 54 天。④湖南平江至江西修水上游一带,平江站为 63 天。⑤金沙江下游屏山至雷波一带,雷波站为 107 天。③乌江上游咸宁地区,咸宁站为 76 天。此外,长江三角洲年雾日数可达 30~40 天,上海站多年平均年雾日数为 43.1 天。长江干流航道多年平均年雾日数,除重庆外,并不算多。长江流域年雾日数少的地区位于流域西部西昌至攀枝花地区及位于川西高原的平武、小金、甘孜一带,多年平均年雾日数不足五天。长江流域的雾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


长江的历史

作者:朱汝兰

  
  长江古文化重要遗存
  
  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古人类的发祥地,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7000多年以前,长江流域有些地区就已开始水稻种植。隋唐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到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是朝廷主要的敛赋地区。
  
  【古人类文化遗址】大约距今200~300万年前至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就是早期人类生存和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中,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有发现。
  
  近年来发现,约200万年前,我国就已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古人类,被称为“巫山人”。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发现距今约170万年左右的元谋人(亦称元谋猿人)为早期猿人阶段的晚期,比北京猿人更原始,可能已会用火。1988年元谋县又出土了一具人猿超科头骨化石,距今约300~400万年。以上发现证明长江上游滇中高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长江中下游继1975、1976年在湖北郧县发现两颗猿人门齿化石(距今约50~100万年)之后,1989年该地区又发现一具基本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至200万年,被认为系人类直系祖先的“南方古猿”属,亦有称为直立人。属于上述的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还有长江下游安徽和县境内“和县人”头盖骨化石,介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间,是我国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
  
  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湖北长阳发现的距今约10多万年前的“长阳人”,属早期智人或古人。
  
  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距今约1万年至10万年之间的四川“资阳人”,已属于晚期智人。近些年来,云南丽江亦有类似发现。
  
  新石器时期开始于约7000~8000年前,其基本特征为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都已发现重要遗存。
  
  长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东至三峡地区,西北至甘孜、阿坝境内,西南至安宁河、雅砻江流域,均有遗址发现,初步统计约数十处,其中最著名的属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经1959年和1975年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镜、石凿、网坠、鱼钩、箭链、纺轮等生产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还有耳坠、抉等装饰品,代表了新石器时期从中期到晚期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布江汉地区,尤以江汉平原分布为密,仅湖北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450多处,经发掘和试掘的有60多处,多集中分布在汉江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交汇的江汉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征都具备的屈家岭文化,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轮、交圈足豆等为主要文化特征,还出土有大量的稻谷及动物遗骸,畜牧业也相应发展。饲养的动物种类增多,并已有了渔业。该文化的影响范围甚广。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洪文化和良洙文化为代表。位于杭州湾附近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曾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约7000件珍贵文物中,有成堆稻谷、稻壳遗存,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证明6000~7000年前就已掌握种稻技术;出土大量“骨耜”,证明已脱离“火耕”,开始用骨耜翻地;还出土了大片木构建筑,已出现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
  
  20世纪50年代,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一批殷商文化遗址。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的出土文物说明“蜀”与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
  
  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遗址、遗物、遗骸中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群。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江西清江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遗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距今约3200多年,具明显的南方特色。这些遗存对于了解至今仍较为模糊的长江流域商代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西周以后至清代两千多年间,在广袤的长江流域留下了大量古建筑、古墓葬、古造像石刻、古窑址等遗迹及遗址。在长江的上、中、下游,出现了各自孕育、发展、互相影响日趋鼎盛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
  
  【古建筑】冯焕阙为东汉幽帝时安州刺史冯焕墓前神道石阙,为四川现存最早的石阙,对研究汉建筑、雕刻艺术及文物制度很有价值。平阳府君阙是现存汉阙中雕刻最精美的。
  
  溪州铜柱(湖南永顺),是五代后晋刻有盟约的铜柱;玉泉寺铁塔(湖北当阳),是佛教建筑;太和官金殿(云南昆明),是古代道教官观建筑。
  
  安徽黟县西递“中国古代民居博物馆”,被称为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传统文化的缩影。
  
  大屯土司庄园(贵州毕节),为清末彝族土司庄园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祥集弄民宅(江西景德镇)、潜口民宅,是明民居;岳麓书院。白鹿书院、西秦会馆、杜甫草堂,都是名建筑;卓克基土司官寨,是集居住、官署、防御于一体的少数民族官寨建筑(四川马尔康);还有苏州庭院等等。
  
  【古墓葬】主要有湖北随州擂鼓墩古墓群;荆州楚墓群;浙川楚墓群;乐山麻浩崖墓;棘人悬棺墓群;荆州秦汉墓;云梦秦墓;长沙汉墓;王建墓;李自成墓;张衡墓;李时珍墓;明显陵;南唐二陵;明孝陵等等。
  
  【古石刻、碑刻、造像】主要有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摩崖造像;乐山大佛;白鹤梁题刻;麦积山石窟;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特别是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历史地反映云南边疆地区与中原的关系,同时又是民族友好的重要历史文物。
  
  云南曲靖的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系宋大理国碑刻,又称石城会盟碑,是研究大理国史及云南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大理南诏德化碑,是赞扬南诏与唐朝关系的重要碑刻;南京栖霞山石刻,是现存唐碑中最早的行书体碑之一。
  
  【古窑址】湘阴两晋至唐代的青瓷窑址,宜昌均山窑址,为吴晋时期南方青瓷窑群址,是我国南方早期青瓷重要产地之一;长沙铜官窑遗址,是唐五代瓷窑遗址,开彩色釉先河,陶瓷史上有重要意义。

 

中国第一河 长江
  
作者:云中雪

  
  万里长江,像一条银白色的巨龙,横卧在中国的中部,如气势恢宏的矫健苍龙,伸展于千回百转的崇山峻岭之中。万里长江,同黄河一样,是我们伟大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骄傲。长江,源远流长、气势磅礴、雄伟壮丽,无论就其长度、水量,或是流域面积,在中国河流中均雄踞首位,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非洲的尼罗河。
  
  长江,全长6380 公里,流域180 多万平方公里。它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山脉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正源是沱沱河。它从冰川丛中走出来,宛如一条金色巨龙,向东迅跑,时而盘旋于巍峨的雪山峻岭之间,时而翻滚于高峡深谷之中,以雷霆万钧之势,一泻万里,浩浩荡荡地奔入东海。各拉丹冬雪山的周围,簇拥着20 座海拔6000 米以上的雪峰,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雪山群,远远望去,群峰耸峙,气象万千;近处细观,各拉丹冬雪山就像玉雕的尖塔,直插云天。藏语中“各拉丹冬”的原意即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确是名副其实。雪山群千百年来积聚的冰川融水,保证了长江水源的充沛,而冰川本身就是长江最初的水源。在世界著名的河流中,唯有长江的源头是如此波澜壮阔的冰川河。
  
  长江干流各段有不同的名称:从源头至巴唐河口,称通天河,长1188公里;出巴塘河口至宜宾,称金沙江,长2308 公里;在宜宾接纳岷江后,开始称长江;宜宾至长江口,长2884 公里(荆江截弯取直后,缩短航程80 公里)。其中,宜宾至宜昌段,又称“川江”,长1030 公里;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又称“荆江”,长约423 公里;江西九江上下一段,又称“浔阳江”;江苏仪征、扬州附近江段,又称“扬子江”。
  
  长江支流众多,大小支流多达10000 条以上,集水面积达1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有437 条,其中尤以嘉陵江、雅砻江、岷江、汉水、大渡河、乌江、湘江、沅江和赣江为大。
  
  横贯东西的长江干流按照水文、地貌特征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江源到宜昌为上游;宜昌至鄱阳湖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东为下游。从江源起,沱沱河下流与当曲会合后流入通天河。通天河在青海省玉树县境内,流程共800 多公里,藏族同胞叫它为珠曲,意思是通天河的水是奶牛的水。它经过巴塘河口后折向南流,进入四川和西藏交界的高山峡谷,称为金沙江。由于这里自古就是中国沙金产地,江名由此而得。金沙江两岸山高谷深,与平静的通天河不同,它显得格外刚毅顽强,豪放潇洒。金沙江水在群山丛岭中咆哮奔腾,激流汹涌,呼啸奔腾的江水就像深嵌在巨斧劈开的狭缝里,人们形容这里“仰望山接天,俯看江如线”。金沙江和相邻的澜沧江、怒江平行南流,把这里的高原切割成许多平行的峡谷,形如锯齿,这就是中国著名的横断山区。当3 条江流经云南西北部的丽江石鼓镇时,金沙江突然与怒江、澜沧江分道扬镳,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了奇特的“长江第一湾”。闻名的虎跳峡就在这个湾内。虎跳峡两岸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夹江对峙,白雪皑皑的山峰高出于河谷3000 多米,谷壁如斧砍刀削。虎跳峡河谷束狭,江面仅宽数十米,在16 公里长的河段内,水面落差竟达200 米,奔腾的江水拍打着悬崖峭壁,冲击着江中乱石暗礁,水流湍急,汹涌澎湃,声闻数里。传说,有人看到过一只猛虎,从悬崖的顶端一跳过江,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虎跳峡。金沙江流域97.5%都是山区,平原仅占1.3‰流域内湖泊不多,但滇池、程海、泸沽湖等高原湖泊,景色十分秀美。金沙江流域的地下还蕴藏着各种各样的矿藏,尤其四川和云南交界的渡口,成了冶炼高级合金钢的得天独厚的地方。金沙江的落差有3300 米,水力蕴藏量非常丰富,许多河段都可以建造大型的水电站。金沙江越过横断山区的崇山峻岭,进入四川盆地,在宜宾与岷江会师,一道汇入浩浩荡荡的长江。岷江是长江径流量最大的支流,在它的中游坐落着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中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由秦朝蜀郡郡守李冰父子带领修筑的举世闻名的都江堰,至今已有2200 多年的历史了。
  
  长江流经四川盆地,先后接纳了岷江、沱江、嘉陵江和乌江等几大支流以后,水量骤然增加。过了万县,两岸山势逐渐逼紧。到了四川盆地东缘的奉节县,巍峨的巫山山脉横亘在前,似乎要挡住它的去路。但是,长江以它气吞山河、不可阻挡的气势,劈开崇山峻岭,夺路东下,形成了一条壮丽奇特的大峡谷,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约200 公里,这一段长江又叫峡江,是万里长江的“川鄂咽喉”。三段峡谷分别由大宁河宽谷和香溪宽谷所间隔。峡谷中,群峰耸立,悬崖万丈,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密布,激流百转,气象万千。宽谷处,江面开阔,坡谷平缓,居民和耕地比较集中,层层梯田,可种稻麦,间以桔林茶圃,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从白帝城向东,便进入了雄伟险峻的瞿塘峡。它全长8 公里,是三峡中距离最短而气势最雄伟的一段峡谷。江流进瞿塘峡,两岸悬崖壁立,紧束河道,犹如两扇大门,人称“夔门”,右岸山岩上刻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形容瞿塘峡的险峻、雄伟。江面最宽处不过150 米,最窄处不到100 米,而两岸山头海拔多在10000 米以上。船行峡中,只见高山夹峙,危崖高耸,滔滔巨流,一泻千里,仰望高空,云天一线;俯瞰江面,骇浪翻滚,确实给人以“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感觉。
  
  瞿塘峡不仅雄伟险峻,而且名胜古迹很多,那里有滟滪回澜、奇特的风箱峡,惊险的孟良梯,诙谐成趣的倒吊和尚以及有着动人传说的白帝城等等。出瞿塘峡,经过25 公里的大宁河宽谷,便是幽深秀丽的巫峡。它绵延45 公里而不间断,是三峡中最完整的一段峡谷。这里河道迂回曲折,两岸重峦叠翠,奇峰如屏,群峰高低参差、相映,海拔多在1000 米以上,船在弯弯曲曲的巫峡中穿行,时而大山当前,“山塞凝无路”,忽又峰回水转,“湾回别有天”。由石灰岩组成的巫山十二峰,高出江面千米以上,矗立于大江南北,千姿百态,引人入胜。人们按照山峰的不同形态,分别给它们取了形象化的名字。
  
  出巫峡东口,经过长约45 公里的香溪宽谷,便进入长约75 公里的西陵峡,它分东西两段:西段包括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和崆岭峡;东段又分灯影峡和宜昌峡。西陵峡滩多水急,著名的青滩和崆岭滩均在峡中,江流汹涌、惊险万状,是航行上的极大障碍。在西陵峡东段,长江穿过一个长约 24 公里的峡谷,便是三峡最东面的瓶口——南津关了。出了南津关,江面骤然展宽,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坝——葛洲坝就屹立在这里。
  
  长江出宜昌,江面豁然开阔,进入了中游。长江中游水流缓慢,河道弯曲,湖泊密布,江湖相通,支流众多,北纳汉江,南有湘、资、沅、澧诸水注入洞庭湖,赣、抚、信、修诸水汇流鄱阳湖。鄱阳、洞庭两湖是中国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是长江中游的两个天然水库,对长江洪水起着调节作用。
  
  长江过三峡,进入中游以后,它的景色就和上游迥然不同了。我们再也看不到激流险滩,再也看不到绝壁峡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正像大诗人苏东坡所形容的,是一个“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的境界。这一段,长江两岸风景独特,有坦荡的大平原,肥沃的土地;有秀丽的湖光山色和美丽的神话传说。著名的庐山耸峙江边,谷深峰陡,显得格外雄伟。长江中游土壤肥沃,气温适中,无霜期长,成了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中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从鄱阳湖口以下,长江水流折向东北,进入了下游河段。下游江面宽阔,水流平稳,水量丰富,沙洲众多,支流少而短。两岸是富饶的苏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黄河夺淮后淮河失去了入海口,便穿过洪泽湖在扬州附近进入长江。长江在上海市接纳了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完成了它的万里流程,绕过崇明岛,分南北两道,涌入烟波浩瀚的大海。
  
  长江三角洲以镇江为顶点,向东北、东南方向散开,东至东海、黄海,北通扬州运河,南抵杭州湾,呈一扇形,地跨江、浙两省和上海市,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
  
  滔滔长江从镇江东流横贯三角洲,自江阳以下江面开朗宽阔,到南通江面宽达18 公里,而到长江入海口附近竟宽 90 公里,形成一个巨大的喇叭口,从江阴到长江入海口这一河段又称长江河口段。
  
  长江三角洲素有“鱼米之乡”之誉。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水道纵横,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其周围有大小湖荡 250 多个。整个三角洲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交通便利,物产极为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最大最富庶的河口三角洲,堪称为“金三角洲”。
  
  长江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0 个省、市、自治区。在流经 6380 多公里之后,平均每年将约1万亿立方米的水量输送入海,水量之大,相当于中国第二长河——黄河的20倍,占全国河流入海总水量的 1/3 以上,为欧洲最大河流伏尔加河的4 倍。
  
  长江流域跨16 个省、市、自治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长江干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水量丰富,航道终年不冻,她的干支流航道总长 80000 多公里,形成了一个西通川黔,东出海洋,北及豫陕,南达桂粤的纵横水网,对发展航运事业十分有利,现长江干流和各大支流通航机动船的里程占中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10,长江水运量占全国内河运输量的8/10,而且长江干流与海洋相通,江海联运,不仅便利了长江流域与中国沿海各地的交往,而且也密切了与海外的联系,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
  
  长江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干流从源头至江口的总落差达6600 米以上,水力资源约占全国的40%左右。充沛的水量和巨大的落差,使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据推算,整个长江水力蕴藏量达 2.6 亿千瓦,约占全国水力蕴藏量的2/5,在世界大河中居第三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丰富水力资源的基础上,先后建成 2 万多座大、中、小型水电站,有力地促进了全流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在平原地区和高原山地均有分布。平原地区的湖泊都是淡水湖,总面积约 2.2 万平方公里。全国四大淡水湖,长江流域占三个,即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另一淡水湖是湖北的洪湖。湖北的湖泊数量多而集中,形成了湖泊群,素称“千湖之省”。
  
  长江流域地形西高东低,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与湖泊占 10.7%,自然景观极为丰富多采。
  
  长江,横贯中华大地,日夜奔腾不息,迄今大约有两亿多岁了。它同黄河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长江流域劳动生息,在云南元谋发现的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属于“猿人”阶段的人类化石,距今已有 170 万年左右的历史,是长江流域人类活动悠久历史的有力证明。考古学家在长江上下游,还发现不少地方仍留下中华民族童年的遗迹。如在长江上、中游地区,就有
  
  云南“丽江人”、四川“资阳人”、湖北“长阳人”的化石和石器。这些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人类遗迹,距今亦有十几万年至一万多年了。70 年代发现的江西清江美城和湖北黄陂盘龙城两处商代遗址,证实了这里至少在 3000 年以前已经发展了和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基本相同的文化。在距今 4000 至 6000 年间,长江中游地区的原始人已经过着以稻作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定居生活,创造出较高水平的原始社会文化。
  
  在长江下游地区,同样有许多文化遗址。诸如,6000 年前的马家浜文化,5000 年前的崧泽文化,4000 年前的良诸文化等。南宋以后,长江流域更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长江,数千年来以自己甘美的乳汁孕育了无数杰出的英才,陶冶了许许多多各领风骚的文坛巨匠,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尽了风流。春秋时期的庄周和屈原,他们都是荆楚文化的肥沃土壤培育出来的。庄周的《庄子》和屈原的《离骚》合称“庄骚”,开创了南方文化浪漫主义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宋时的苏轼,等等,也都是长江造就出来的。李白一生的足迹遍及长江上、中、下游,他一生写下了若干首歌咏长江景色的佳作,如: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长江流域又是历代宗教昌盛的地区。历代兴建的庙宇建筑和佛像雕塑,遍及大江上下,云南鸡足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则是道教圣地。金璧辉煌的寺观,重檐飞阁的殿宇,高耸于巍峨秀丽的高山峻岭之上,古木林海之间。下游地区的寺院也很多。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描述了六朝古都南京地区寺院之盛: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代兴建的寺庙,几经兴衰,至今仍保留一部分。近年来,有的经过重修,焕然一新,苏州的寒山寺,杭州的灵隐寺,装金彩塑的大佛,依然展现它昔日的风姿。唐代修凿的中国最大的石佛——四川乐山大佛,迄今依然,端坐在临江的凌云山上。
  
  辽阔的长江流域,资源极为丰富,物华天宝,得天独厚,自古以来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经济区。这里地形多种多样,有高山,有丘陵,亦有平原和湖泊。流域内有 3.7 亿亩肥沃的耕地,占全国总耕地的1/4。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40%,棉花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3。多少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赞誉长江流域的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国”,两湖地区是“渔米之乡”,太湖地区是“人间天堂”。
  
  长江广阔的江河湖沼水面是中国的天然鱼仓,这里的淡水鱼产量占全国2/3。流域内地下宝藏丰富,种类很多,品位又高,如:铜、铝、锌、锑、钨、钴、锡、磷、铁、锰、铅、煤、石油、井盐??应有尽有。大江上下,还有许多重要工业基地和美丽城市。长江像一根银线串珍珠,把干支流上几十个名城重镇,紧密连结在一起。今日长江,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武汉为中心的华中经济区和重庆为中心的西南经济区为依托,横贯东西带动
  
  南北,正在形成为中国国民经济走向世界先进行列的战略基地。
  
  万里长江,壮丽富饶。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长江流域也记载了许多苦难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长江也曾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据记载,从汉代至清代 2000 年间,长江中下游共发生较大洪灾200 多次,平均年 10 年一次,中小洪灾则难以数计。到了近代,增加到3~5年一次。国民党统治期间,几乎年年闹灾。1931 年大水,武汉市区行船百日,江汉平原14.5 万人淹死;1935 年再次大水,又夺去了 14.2 万人生命。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加强了专门治理长江流域的管理机构和流域各省、市、自治区的水利部门,大力兴修水利,开始了亿万人民征服长江的新纪元。但是,对自古以来一直是长江洪水肆虐横行的荆江两岸来说,一般的治理是不能治本的。如,1954 年长江大水,荆江分洪区三次分洪,京广线就中断百余天,直接经济损失 100 亿元。长江防洪,尤其是中游水患,是中国人民的一块“心病”:这里有1500 万同胞、2300 万亩良田;华中特大城市武汉、京广大动脉??而三峡工程是唯一可以解除这些心腹大患的良策。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已于1994 年12月4月正式开工了,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三峡工程是一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的工程。这项工程将创造几十个“世界之最”。
  
  首先,它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水库运行时预留的防洪库容为221.5 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削减的洪峰流量达每 2.7 万~3.3 万立方米。它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10 年一遇提高到 100 年一遇,即使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也可以通过三峡工程的调蓄,防止发生大量人口死亡的毁灭性灾害,属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其次,三峡工程是世界上航运效益最为显著的工程。三峡水库回水可达西南重镇重庆,改善 650 公里川江航道。它可使重庆至宜昌航道通行的船队吨位由现在的3000 吨级提高到 5000 万吨,为重庆、四川乃至大西南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出海通道。因此,它是世界上改善航运条件最为显著的单一枢纽工程。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 万千瓦,年发电量846 亿千瓦时,相当于一座年产 5000 万吨原煤的煤矿。三峡双线五级梯级船闸,是世界上总水头最高、级数最多的内河船闸。其单级闸室有效尺寸及过船吨位在世界上已建船闸中都位居第一。它的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承船厢有效尺寸及总重、最大提升高度、过船吨位都居世界第一。三峡升船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三峡工程的一系列世界之最使之跻身于世界超级工程前列。对于三峡工程,毛泽东早就以他的博大的胸襟勾勒出它的宏伟蓝图: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长江文明

﹙节选﹚

  
  一、发达的稻作农业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产生的基础
  
  环顾世界,所有古代文明都是在谷物农业发达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例如西亚地区的古代文明,是在以小麦、大麦种植和绵羊、山羊的伺养的经济基础,发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产生的。埃及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也是受到西亚的以小麦为主的旱地农业的影响,分别在尼罗河和印度河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产生的。中美州的古代文明是以玉米为主的谷物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在那个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的黄河流域的文明,则是在以小米的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的基础上发生起来的。这个小米包括粟和黍。最早的几个文明都是在谷物农业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在采集、狩猎经济的基础上不能产生文明?为什么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后面当然也有这样的文明)发生的很晚?我想,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因为农业的产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它需要对赖以种植的谷物做长期观察(在野生阶段就采集食用),对这些谷物有一些认识。一个是可食性的认识,一个是耐储藏的特性的认识。这就区别于薯芋等的栽培。至于薯芋的栽培问题,在考古学上很难证明,完全是一个设想,而且无法储藏,也看不出对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影响。而种植谷物,对土壤要有认识。对土壤的肥力要有认识,对水温有所认识,对季节有所认识,既然要栽培农作物,还要制造相应的农具。种植的农具,收获的农具,加工谷物的农具,然后,谷类食物做饭吃时,还得有炊具。这套东西整个构成一个文化系统。谷类的生长期,一年一个轮回,它的周期起码是以年为单位的。这与采集经济、狩猎经济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可能是一种短期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计划。这样就使文化本身复杂化。有积攒,有经验的积累;同时要从事农业生产,还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群,有比较大的集体,单个人很难去从事农业生产;还必须定居。所以,我们看到农业村落远远比那些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村落大得多,堆积厚得多,也就是稳定得多。这样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稳定聚居在一个地方,而且是有一个比较大的人群,他们相互之间会不断交流经验,加速了文化的积累,从而也加速了文化的发展。所以,以农业为基础,以谷类作物农业(不是一般的种植的农业)为基础产生了几个古代文明。这种说法是好多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所总结出来的。
  
  现在的谷类作物里面,最主要的是两种,一种是小麦,一种是大米。在大米这种谷类作物农业的基础上产生过文明吗?过去是问号,要寻求答案主要有两个地区。一个是印度的恒河流域,一个是中国的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现在是全世界稻米产量最多的地方,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那么在长江流域有没有自身产生文明的土壤?还是说只有等中原文明传播到长江流域,或者说影响到长江流域,之后才产生了文明?这是摆在考古学者,历史学者面前的一个问题。由于前些年在长江流域很多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一系列文化的重要发现,所以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值深思。恐怕在看待中国文明发展时,不能仅仅是中原中心论,这个文明的发生,如果从多源的角度来考虑,可能更符合事实。那个多源里,当然包括长江流域。我个人觉得,稻作农业对文明产生的作用,绝对不可低估,它同旱地农业相比,更有优势,而不是更差。因为稻作农业,基本上是水田农业。水田农业要求把田块弄平,如果不平,高的地方没水,低的地方稻苗被淹,旱地农业地不平也可以种植。水田则不行,而且搞平田块后还得在周围筑田埂,用来关水,水不流掉,天旱时,还得想法找水灌溉,雨涝时,还得想法排水,还得有排灌系统。由于水田必须要有灌溉,这种灌溉实际上也带来了一些肥力,自肥的效果比旱地要好。一块旱地,种植作物若干年,又不加人工施肥,肥力减得很快。所以就必须轮种。《诗经》里不是讲到“菑、新、畲”吗?要轮种,否则产量则要降低。而水田,长江流域的水田,种了几千年,现在还非常高产,袁隆平院士得了大奖,也就是在这块土壤上做出来的,而且还能不断的高产。由于是这样,这个农田,投入了那么多人力,农民一般不会轻易舍去。所以,水田农业的农民,更加固定在土地上,就是稳定性更大。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这样更有利于文化的积累。由于对土地的加工,需要更加精细。这样就养成一种素养,就是使这些农人注意精耕细作,事情搞得很细。这种素养带到一些手工业上,就会使一些手工业制品做得非常精巧。我们只要稍微注意一下,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比较一下,如南方的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他们制做的陶器、玉器与北方同时代的新石器文化比。大不一样,我们在内蒙古地区看到的,陶器很大,陶窑也很大,很有气派,但质地很粗;而南方的器物制做精巧。几千年就形成了一个传统,这个传统与水土有关系。在一定的水土基础上产生一种经济,然后在这个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就形成了一种传统。所以稻作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在它的基础上完全有条件产生文明。这个文明,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这些年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如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的许多遗存,大家都很关注,在讨论文明起源时候,都提到这些文化,这些文化中并没有青铜器,只有比较发达的稻作农业,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如制造玉器、丝绸等。
  
  但谁也不否认,它是在走向文明阶段上的一个重大成就,只不过是对它究竟是否已经进入文明了,还是只走到文明的门槛上,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说,稻作农业是可以在它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产生文明的。
  
  二 长江流域发生文明的三个中心
  
  长江流域有三个文明起源的中心。一是长江中游,这里是目前所知稻作农业最早发生的地区。从湖南玉蟾岩到江西的万年仙人洞,吊桶环,一万多年前就有稻作农业的萌芽了,后来到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稻作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经过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发展水平就更高了。到屈家岭文化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城址,一些手工业也已相当发达,就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了,这些文化构成一个系统,以后的楚文化与这些文化暂时连不上,中间有缺环。但是它的深层的背景,还是在这些文化的基础上。不管楚人的王室是从中原或是从其它地方过去的,但做为一个文化的整体,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这应当没有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中心。
  
  二是长江下游。这里从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发展系统非常清楚。至于马家滨文化以前的文化,目前正在探索,但是从这些文化看来,已构成一个系统。以后发展到马桥文化,马桥文化不管受别的地区的影响多大,也应是在良渚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中间还有缺环。以后发展到吴越文化。所以长江下游地区也很清楚,它是一个自成系统的文化发展中心,以后成为一个文明起源的中心。
  
  三是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是四川一带,过去这里的新石器文化不清楚,最近在成都平原以宝墩村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址被发现,知道在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那里的文化水平已经发展的很高了。接着产生了三星堆文化,最后就是巴蜀文化。所以,这个系统也是很清楚的。
  
  这几个系统的文化,是不是从黄河流域或中原地区传过去的呢?完全看不出来,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但是有影响有交流。所以我觉得,这几个文化中心和这几个地区走向文明的过程,应该说基本上是独立的,不是从外面传过去的。也就是说,在这里也产过原生文明。但这几个中心之间也还有些亚中心。如江西,安徽一带,跟长江中游的不完全一样,跟长江下游的也不完全是一回事。跟中游、下游地区比,没有那么高的水平。所以认为它们是亚中心。这样,在长江流域的这些文化的本来面目逐渐被揭示出来了。但这些文明中心,我们怎么看,它与黄河流域的文明是什么关系呢?近些年,有的学者提出长江文明的概念,这个概念能否成立?有人相对来讲叫黄河文明,这个概念能否成立?我觉得,我们最近一些年,对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的重大成果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同时又是一体的。多源的中心相互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过去张光直用一个相互作用圈的概念来概括这种情况,费孝通先生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讲,认为中国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我觉得他们都很贴切地概括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态势。到现在,我们还不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有56个民族的,既是多元又是统一的这么个民族、这么个文化吗?
  
  那么,我为什么不同意叫长江文明呢?原因就是,既然叫长江文明,它一定是有一个可以概括出长江文明有哪几个特点,它与黄河文明或别的文明有什么不同。我们比较一下。如长江下游地区几个早期的文化吧,马家滨、崧泽、良渚文化也好,与长江中游的文化,如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相比,当然有不少关系,但这个关系密切的程度远不如它与山东的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关系密切。至于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等,与成都平原地区的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的关系,也远不如这些文化与河南地区的仰韶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的关系密切。所以,这样划一个圈,将关系不密切的划在一个整体,而将关系密切的又划开,显然说不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不存在长江文明这个概念。只有长江地区的文明,长江流域的文明,长江流域的多个文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这些文明又是一个整体,就是多元一体。这个整体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来。如我们讲商周时期的很多玉器,玉器上的玉琮、玉璧、玉璜等很多,不是说良渚很发达吗?中国早期的玉器中心有两个,一个是红山文化,一个是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前也有一些,但没良渚文化发达)商周玉器主要不是继承红山文化的,在黄河流域,山东有一些玉器,但不多,中原地区很少有玉器。尽管是究竟怎么受良渚文化影响的,路线不清,时间也不衔接,但良渚的玉器对商周的玉器,一定是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又比如商周青铜器上的雷纹、饕餮纹,这些纹饰,在良渚文化中就有,但是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中,基本不见。还有中国文明中的丝绸,在长江流域发生最早,也最发达,在河姆渡文化中,就有蚕的形象的雕刻,在良渚文化里,既发现了绢片,也发现了丝带。良渚文化的大墓,其实有许多丝织品随葬。但是采集不起来了。所以丝绸也是长江流域的下游最发达。中国又是瓷国。瓷器在哪里最先发生呢?还是长江流域,因为与瓷器关系密切的白陶首先在长江流域发生的。然后,最早的所谓的原始青瓷,也是在长江流域发生。到现在,中国瓷器做得最好的瓷窑也在长江流域。
  
  比如漆器,在河姆渡就发现漆器,在良渚文化中有许多漂亮漆器(现在没有修复起来),这都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里面,最早出现的闪耀着文明光芒的物质文化遗存,最早发生在长江流域。同时,也代表中国文化的特点。
  
  所以,讲中国早期文明,不能只讲黄河流域,只讲中原文明,至少还要讲到长江。割裂开来说长江文明、黄河文明都讲不通,两者是多元而又一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江流域在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前我曾经讲过一个道理,现在不妨再提一下,就是商周文明有的先生叫做“鼎鬲文化”,翦伯赞先生就这样认为。商周文化中,鼎鬲两种器物占重要地位,我们从新石器文化中看,鬲主要发现在黄河流域,鼎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当然商周的扩张主要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去的,长江流域成为被征服者,但有意思的是,被征服民族文化中的成份--鼎,后来成为商周的礼器。而鬲原本是自己的东西,反而成为一般的生活用器。这样两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合的文化。原来有鬲的地方有的无鼎或少有,原来有鼎的地方基本上无鬲,到商周时合流了,成为一种鼎鬲文化。这件事形象的表明了中国的文化,由多源逐步走向一体或一统的过程。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