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星网站 >> 诸子百家 >> 史记〔注释本〕>> 卷十八 十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前文)


 




·卷十八·
  

【西汉】司马迁 Si Ma Qian
 
  

《史记》凡一百三十卷共一百七十页 整理编校及网页策划/璞如子 子夜星网站

  
  

〔共164頁·p-18-01〕 上一卷 下一卷


十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前文)

〔本表共五页 附参考四页〕 ●前文 ●表一 ●表二 ●表三 ●表四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②。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新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③。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④,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郷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⑤,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⑥,余皆坐法陨命亡国,秏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⑦,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⑧,于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索隐》述赞曰:圣贤影响,风云潜契。高祖膺箓,功臣命世。起沛入秦,凭谋仗计。纪勋书爵,河盟山誓。萧曹轻重,绛灌权势。咸就封国,式盟罪戾。仁贤者祀,昬虐者替。永监前修,良惭固蒂。

  〔注释〕
  ①《正义》曰: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萧、曹等。
  ②应劭曰:“封爵之誓,国家欲使功臣传祚无穷。带,衣带也;厉,砥石也。河当何时如衣带,山当何时如厉石,言如带厉,国乃绝耳。”
  ③《索隐》曰:案:下文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
  ④《索隐》曰:言十分才二、三在耳。
  ⑤《索隐》曰:倍其初封时户数也。
  ⑥《正义》曰:谓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阳阿侯齐仁、戴侯祕蒙、谷陵侯冯偃也。
  ⑦《索隐》曰:言居今之代,志识古之道,得以自镜当代之存亡也。
  ⑧《索隐》曰:言观今人臣所以得尊宠者必由忠厚,被废辱者亦由骄淫,是言见在兴废亦当代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



  详细注释及译文:〔吴树平 冯晓林 注译〕


  【译文】

  太史公说:古时候人臣的功劳有五种,运用道德辅佐帝王建立宗庙、安定国家的称“勋”,运用言论的称“劳”,使用武力的称“功”,明确等级制度的称“伐”,累积资历的称“阅”。封爵的誓词说:“使黄河变得狭如衣带,泰山变得小如磨刀石,(封国才能灭绝。)国家因此而永远安宁,你们的子孙后代爵位长存。”最初未尝不想巩固他们的根基,而是到了后裔就渐渐地衰败弱小了。

  我阅读高祖对功臣封侯授爵的记载,考察他们开始受封的情况,以及后来丧失封爵的原因,我说:与我所听说的情况真是大不相同!《尚书》说,“使万国关系和协”,到了夏、商时代,有的国家已经建国几千年。周朝封侯八百,在幽王、厉王之后,有的还见载于《春秋》一书。《尚书》中有唐、虞时期的侯伯,经历夏、商、周三代一千多年,还能自我保全,藩卫天子,这难道不是由于他们忠实地践仁守义,尊奉天子的法规吗?汉朝兴起,功臣受封的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刚刚平定,原有的大城名都的百姓都逃亡了,可以统计上来的户口数只有十分之二三,所以大侯封邑不超过一万家,小侯封邑仅五六百户。后来过了几代,百姓都回到了故乡,封邑户数增加,萧何、曹参、绛侯周勃、灌婴之类的封邑或达到了四万户,小侯的户数也增加了一倍,富有程度也同样提高了。子孙骄矜放纵,忘掉了先祖的艰难,邪恶放荡。到太初时,百年之间,现存的侯爵只有五人,其余的都犯法获罪,丧身亡国,泯灭无存了。法网也是稍微严密了一些,然而主要是他们自身不小心谨慎于当代的法令。

  处在今天的时代,记述古代的做事原则,是为了借鉴,不一定要与古代完全相同。做帝王的各自有不同的礼制,不同的追求,总的说来是以成功为原则,怎么可以把古今混为一谈呢?观察人臣得到尊宠和遭受废辱的原因,也是当代得失之林,何必求之于过去的事情?于是我恭谨地推究功臣受封的始末,把说明文字纳入表中,其中颇有一些不完全了解来龙去脉的;记载那些清楚明白的,疑而不能定的阙而不录。后来的君子,想要继续加以记述,可以参阅这篇表。


  【原文及注释】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1>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2>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3>“使河如带,<4>泰山若厉。<5>国以永宁,爰及苗裔。”<6>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7>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8>

  〔注释〕

  <1>“社”,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土神。“稷”,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谷神。“社”、“稷”连言,则用以代指国家。 <2>“等”,等级。这里泛指各种带有等级的国家制度。 <3>“封爵之誓”,汉高祖封侯时有约誓,欲使功臣所得爵位世代相传。誓词以丹色刻写在铁券上,即所谓“丹书铁券”。 <4>“河”,黄河。“带”,衣带。“使河如带”,使黄河变成衣带一般狭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以此来譬喻久远。 <5>“厉”,磨刀石。“泰山若厉”,使泰山变成磨刀石一样短小,这同“使河如带”一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句意在表示久远。 <6>“爰”,音(yuán,乃,于是。“苗裔”,子孙后代。“爰及苗裔”,此四句誓词《困学纪闻》十二引《楚汉春秋》作“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 <7>“根本”,指汉高祖时期始受封的功臣。 <8>“枝叶”,指功臣侯者的后裔。“陵夷”,衰颓。


  余读高祖侯功臣,<1>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2>《书》曰“协和万国”,<3>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4>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5>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6>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7>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8>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9>见侯五,<10>余皆坐法陨命亡国,秏矣。<11>罔亦少密焉,<12>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13>

  〔注释〕

  <1>“余”,我。“读高祖侯功臣”,阅读高祖对功臣进行封爵的记载。这种记载,即是当时的侯籍。
  <2>“异哉所闻”,此谓异于下文提到的《尚书》、《春秋》记载的情况,并不是异于“使河如带,泰山若厉”云云之意。 <3>“《书》”,即《尚书》。“协和万国”,语出《尚书·尧典》。《尧典》作“协和万邦”。“邦”改作“国”,避汉高祖刘邦讳。在《尧典》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尧使各个邦国之间关系和协。 <4>“幽”,周幽王,周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在位期间,为政昏乱,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事迹详见本书《周本纪》。“厉”,周厉王,周夷王之子。执政期间,剥削繁苛,压制舆论,公元前八四一年,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彘(在今山西霍县),十四年后死于彘。事迹详见本书《周本纪》。 <5>“唐虞”,即陶唐氏和有虞氏,皆为传说时期的远古部落,其首领前者是尧,后者是舜。 <6>“蕃”,与“藩”字通,屏障的意思。 <7>“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据表间所列,高祖功臣侯者一百三十七人,另有王子四人,外戚二人,共一百四十三人。实际上,高祖功臣受封为侯的,本表尚有漏载者。 <8>“萧、曹、绛、灌”,指萧何、曹参、绛侯周勃、灌婴。 <9>“太初”,汉武帝年号,凡四年,时当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 <10>“见”,与“现”字同。“见侯五”,指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埤山侯仁、戴侯秘蒙、谷陵侯冯偃。 <11>“秏”,与“耗”字同,音(hào,义为无、尽。 <12>“罔”,与“网”字同,法网。“少”,稍略,略微。 <13>“兢兢”,小心谨慎。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1>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注释〕 <1>“绲”,与“混”字通。



  ● 以下注释,参见表文内容顺序

  【表第一页】

  〔注释〕 <1>“侯功”,此格所载内容为功臣封侯者的功劳状况。司马迁所载当本于高后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陈平所录侯籍。 <2>“高祖十二”,汉高祖在皇帝位共十二年,时值公元前二○六年至前一九五年。 <3>“孝惠七”,孝惠帝在位七年,时值公元前一九四年至前一八八年。 <4>“高后八”,高后临朝称制八年,时值公元前一八七年至前一八○年。 <5>“孝文二十三”,孝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时值公元前一七九年至前一五七年。 <6>“孝景十六”,孝景帝在位十六年,时值公元前一五六年至前一四一年。 <7>“建元”,汉武帝年号,共六年,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三五年。“元封”,亦汉武帝年号,共六年,公元前一一○年至前一○五年。“三十六”,是说从建元元年至元封六年共三十六年。 <8>“太初”,汉武帝年号,共四年,元年为公元前一○四年。“后元”,亦为汉武帝年号,共二年。“后元二年”,即公元前八七年。“十八”,是说从太初元年至后元二年共十八年。 <9>“侯第”,各侯的位次。位次的先后,是高后二年命陈平根据诸侯的功劳大小排定的。

  <10>“平阳”,县名,故地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11>“中涓”,负责宫中清洁扫除的人。《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颜师古注云:“中涓,亲近之臣,若谒者、舍人之类也。涓,洁也,主居中扫洁也。”“涓”,音(juān)。“从起沛”,跟随刘邦起兵于沛。沛故地在今江苏沛县。刘邦、曹参皆为沛人。 <12>“霸上”,亦作“灞上”,为古代军事要地,因地处霸水西高原上而得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接蓝田县界。据本书《高祖本纪》,汉元年(公元前二○六年)十月刘邦引军至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亡。 <13>“”,秦亡,汉王刘邦始封曹参为建成侯,见本书《曹相国世家》。 <14>“左丞相”,丞相是全国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秦时分置左右,刘邦为汉王时,承袭秦制,丞相亦分左右。为皇帝后,只设一丞相。“出征齐、魏”。汉高祖二年(公元前二○五年),曹参拜为假左丞相,屯兵关中。月余,魏王豹反,曹参与韩信东攻魏将孙遬于东张(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北东张)。又攻安邑(故地在今山西夏县西北),俘获魏将王襄。遂进击魏王豹于曲阳(故地在今河北曲阳县),追至武垣(故地在今河北河间县西南),生擒魏王豹,平定了魏地。此后,曹参以右丞相属韩信,平定齐地七十余县,俘虏齐王田广相田光等人。 <15>“万六百户”,本书《曹相国世家》云汉高祖六年,曹参赐爵列侯,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 <16>“”,是曹参的谥号。如下文“靖侯窋”之“”,“简侯奇”之“”,“夷侯时”之“”,“恭侯襄”之“”,皆为各侯谥号。 <17>“相国”,即丞相。也有人认为汉代相国与丞相是两官,两官性质相同,但相国的地位高于丞相,权力也大于丞相。 <18>“元光”,汉武帝年号。“五年”,为公元前一三○年。 <19>“元鼎”,汉武帝年号。“三年”,为公元前一一四年。 <20>“今侯宗”,当今的诸侯曹宗。司马迁称曹宗“今侯”,可见此表成于元鼎年间或稍后的时间。 <21>“”,曹参侯位第二。侯位第一的是萧何。此表列曹参于首位,而萧何在后,是因为此表是按封侯时间先后排列的,曹参之封早于萧何。 <22>“信武”,今地不详。 <23>“宛朐”,故地在今山东菏泽县西南。“”,音()。 <24>“骑都尉”,武职官名,其地位低于将军。“三秦”,秦亡后,项羽分封诸侯,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有今陕西中部咸阳以西和甘肃东部地区;司马欣为塞王,领有今陕西咸阳以东地区;董翳为翟王,领有今陕西北部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是秦国故地,所以合称三秦。 <25>“江陵”,县名,故地在今湖北江陵县。在楚汉相争中,靳歙平定江陵,生获江陵王共尉,迫使江陵柱国、大司马以下八人投降。这是靳歙较为显赫的战功。 <26>“车骑将军”,为汉代将军之一。本书《靳歙列传》云:“以骑都尉从击代,攻韩信平城下,还军东垣。有功,迁为车骑将军,并将梁、赵、齐、燕、楚车骑。”是靳歙为车骑将军时,统领车骑。“黥布”,即英布,以协助刘邦灭项羽之功,被封为淮南王。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起兵反汉,身亡国灭。靳歙攻黥布,当在汉高祖十一年。“陈豨”,宛朐人,汉高祖七年(公元前二○○年),以赵相国监赵、代边兵。十年九月,叛汉,自立为代王。本书《陈豨列传》云:“十一年冬,汉兵击斩陈豨将侯敬、王黄于曲逆下。”又《靳歙列传》云:“击陈豨丞相敞,破之,因降曲逆。”是靳歙攻陈豨在高祖十一年冬。“”,音()。 <27>“”,坐法,坐罪。“”,役使。“国人”,此指信武侯国中的民众。“过律”,违反法律规定。 <28>“清阳”,县名,故地在今河北清河县东南。 <29>“”,秦时为乡,属沛县。因是刘邦故乡,所以汉代改置为县,故地在今江苏丰县。 <30>“骑郎将”,是一种地位较低的武官。 <31>“三千一百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为二千二百户。 <32>“汝阴”,县名,故地在今安徽阜阳市。 <33>“令史”,此指县令史,为县令下的主要属吏之一。“以令史从降沛”,谓夏侯婴以县令史的身份跟随刘邦降服了沛县。 <34>“太仆”,汉代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车马,亲自为皇帝驾车,又主管马政。刘邦初起,降服沛县,以夏侯婴为太仆。这时的太仆之职,主要是负责刘邦的车马,为刘邦御车。 <35>“奉车”,指为刘邦驾御车乘。 <36>“滕公”,据《汉书·夏侯婴传》,婴击秦军雒阳东,以功赐爵封,转为滕令,常以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县名,故地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37>“汉中”,秦郡,在今陕西秦岭以南及湖北西北部,治所在南郑(今陕西南郑县)。项羽杀死秦王子婴,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刘邦被立为汉王,领有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汉中地。“入汉中”,即指夏侯婴随从汉王刘邦进入封国巴、蜀、汉中地。本书《夏侯婴列传》云:“沛公为汉王,赐婴爵列侯,号昭平侯,复为太仆,从入蜀、汉。” <38>“全孝惠、鲁元”,刘邦与吕后生一男一女,男名盈,刘邦卒后,立为皇帝,是为孝惠帝。“孝惠”为谥号。女即鲁元公主,为孝惠之姊,嫁给了张耳之子张敖,生子张偃,封鲁王。汉王二年(公元前二○五年),刘邦、项羽战于彭城,汉军大败。刘邦欲过沛,带走家室。楚军使人追到沛地,也想掠取刘邦家室。刘邦家中人都逃散了,在路上遇到孝惠、鲁元,就把他们载于车上。楚兵追击刘邦,刘邦打算丢弃孝惠、鲁元,轻车逃遁。当时夏侯婴御车,在他的保护下,得以脱险,后来把他们送到了丰地。“全孝惠、鲁元”即指此。 <39>“常为太仆”,夏侯婴在刘邦时期即为太仆,后来又以太仆之职奉事孝惠帝、吕后和孝文帝。 <40>“”,匹配,多用于匹配皇家女儿。“公主”,据《汉书·夏侯婴传》,婴曾孙颇尚平阳公主。 <41>“阳陵”,县名,故地在今陕西高陵县西南。按汉冯翊有弋阳,景帝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更名阳陵,次年作景帝陵阳陵。是傅宽封侯时尚无阳陵县。司马贞《索隐》云:“《楚汉春秋》作阴陵。”可能是正确的。阴陵故地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 <42>“舍人”,战国、秦和汉初王公贵官都有舍人,为左右亲近的人,后来为私属官称。“横阳”,邑名,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县境。 <43>“淮阴”,淮阴侯韩信,事详见《史记》本传。 <44>“为齐丞相”,汉代制度,所封王国也置有丞相。当时傅宽为齐王韩信右丞相。 <45>“元狩”,汉武帝年号。“元狩元年”,为公元前一二二年。 <46>“淮南王”,指刘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封淮南王刘长子安为淮南王。武帝元狩元年,淮南王刘安谋反,事败自杀。当时受牵连的列侯、二千石、豪杰数千人,傅偃亦为其中之一。事详见本书《淮南王列传》。 <47>“广严”,《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广严侯召欧。召欧封于广,故地在今山东益都县西南。谥庄,或作“”,避讳改作“”。此当为国名,不应有“严”字,“严”字恐是后人所增。 <48>“连敖”,接待宾客的官员,春秋战国时为楚官。 <49>“广平”,县名,故地在今河北鸡泽县东南。 <50>“郎中”,官名,负责侍卫和扈从,无固定员额。 <51>“钟离眜”,姓钟离,名眜,为项羽部将,项羽败死后,逃归故友韩信。刘邦下令捕眜,被迫自杀。据本书《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汉四年(公元前二○三年),楚汉交战,汉军曾围困钟离眜于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薛欧击钟离眜或在此时。“”,音(miè)。 <52>“平棘”,县名,故地在今河北赵县东南。此列平棘,意思是说孝景帝中五年(公元前一四五年)薛泽改封平棘。 <53>“元朔”,汉武帝年号。“元朔四年”,为公元前一二五年。 <54>“谩罪”,欺谩之罪。汉代律条有谩罪,官吏王侯多有因谩罪被处治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汉律摭遗》卷四云:“张斐《注律表》:‘违忠欺上谓之谩。’……欺谩与诈伪义颇相通,以张斐之言分别之,则欺谩者,事之对于君上者也;诈伪者,事之对于人民者也。” <55>“博阳”,县名,故地在今河南商水县东南。 <56>“”,县名,故地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八年),秦兵进入楚地,至砀。刘邦引兵攻砀,三日取砀,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陈濞“以舍人从起砀”,当在此时。 <57>“都尉”,秦于郡置尉,协助郡守掌管军事。都尉的地位低于将军,大体相当于郡尉。“击项羽荥阳”,汉三年、四年间,楚汉相持于荥阳,陈濞击项羽荥阳,应在此时。 <58>“甬道”,两旁筑有墙垣的通道,以便运送粮食等军需物资,不被敌人劫夺。汉三年,汉屯兵荥阳南,曾筑甬道,与河(即黄河)连接,以便取食于当时的粮仓敖仓(在荥阳西北敖山上)。 <59>“”,疑在平棘境内,《后汉书·郡国志》载,常山国平棘有塞。司马贞《索隐》认为塞即桃林塞,在今河南灵宝县阌乡以西,接陕西潼关界。

  <60>“曲逆”,县名,得名于曲逆水,秦、汉时为大县,故地在今河北完县东南。 <61>“故楚都尉”,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归楚。项羽称王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后,因击降殷王司马卬之功,拜为都尉。 <62>“修武”,县名,故地在今河南获嘉县。 <63>“护军中尉”,陈平归附刘邦后,先拜都尉,使为骖乘,监护诸将。后来拜为护军中尉。中尉本是负责徼循京师之官,后来改称执金吾;为九卿之一。陈平所拜护军中尉,当是临时特设之官,专门负责监护诸将。 <64>“”,强取。“略人妻”,汉代法律规定,略取他人妻为犯罪行为。 <65>“弃市”,在街市上当众处死,是汉代死刑中的一种。 <66>“堂邑”,县名,故地在今江苏六合县西北。 <67>“东阳”,县名,故地在今安徽天长县西北。 <68>“项梁”,项羽的叔叔,继陈胜起义后,起兵反秦。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被秦将章邯击败身亡。事详本书《项羽本纪》。 <69>“柱国”,即上柱国。战国时楚官名,地位尊宠,相当于后世的相国。秦末起于楚地的义军沿袭楚制,设置此官。 <70>“豫章”,郡名,辖境大体相当于今江西省地,治所在南昌(今江西南昌市)。“浙江”,水名,指今浙江杭州市以下的钱塘江。“”,地名,当在浙水流域。“壮息”,人姓名,在豫章、浙江一带自立为王。“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壮息”,意思是说陈婴平定了占据豫章、浙江一带,建都于浙,自立为王的壮息。 <71>“楚元王”,刘邦弟刘交。汉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刘交被封为楚王,在位二十三年,卒谥元。事见本书《楚元王世家》。 <72>“长公主”,汉制,皇帝女儿为公主,仪制与列侯相同;姊妹为长公主,仪制与诸王相同。 <73>“未除服奸”,古代亲人去世,穿丧服的时间有一定规定。到时间才能除去丧服,谓之“除服”。在未除服时期,如有男女奸事,是礼制与法制所不允许的。 <74>“周吕”,吕泽的封号,并非地名。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一一认为:“吕为姜姓,姜之先封于吕,子孙从其封姓,至周益显。意谓吕泽佐汉定天下,犹周有吕尚,故曰周吕。其后改封吕王,亦以此。”也有人认为周与吕皆为国名。 <75>“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汉二年,项羽北上击齐,汉王刘邦劫得五诸侯王的军队,占领了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回军,与汉军大战彭城东睢水上,汉军大败。丢弃彭城。当时周吕侯吕泽带领汉兵屯于下邑(今安徽砀山县),汉王刘邦往从之。事见本书《高祖本纪》。 <76>“令武”,谥号。有人认为令是县名,武是谥号。 <77>“郦侯”,封于郦县,故地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北。 <78>“建成”,西汉县名建成者有三,一为勃海郡之建成,二为豫章郡之建成,三为沛郡之建成。此为沛郡之建成,故地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南。 <79>“吕宣王”,即吕公,吕后之父。卒谥宣王。“太上皇”,刘邦之父。 <80>“胡陵”,县名,故地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南。 <81>“大中大夫”,官名,职掌论议,无固定员额。 <82>“”,县名,故地在今江苏沛县东南。早期张良在留会过刘邦,汉高祖六年封侯时,依张良之愿封于留。 <83>“”,音(jiù)),马房。“厩将”,管理军马的官吏。“下邳”,县名,故地在今江苏邳县南。 <84>“以韩申徒下韩国”,项梁为了扶植反秦势力,采纳张良的计谋,把韩国后裔韩成立为韩王,使张良为韩王申徒。张良先与韩王略取韩地数城,后来又与刘邦下韩十余城。事详本书《留侯世家》。“申徒”,即司徒,为韩王的最高执政官。“”,攻下,降服。 <85>“言上张旗志,秦王恐,降”,秦二世被赵高杀死后,刘邦西入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为秦之南关),打算攻打峣关(又称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的秦军。张良劝说刘邦,不要立刻攻打兵力尚强的秦军,应该派人用重利去引诱秦将,另在各处山上虚置旗帜,广设疑兵。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谋,秦将果然叛秦,想要与刘邦联合西袭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张良又对刘邦说:“这只是秦将想叛离,恐怕士卒不答应。士卒不答应,事情就危险了,不如乘敌人懈怠之际进击。”于是刘邦大破秦军,不久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详见本书《留侯世家》、《高祖本纪》。“”,与“”字通。 <86>“解上与项羽之郄”,刘邦攻下咸阳后,旋即还军霸上。项羽至鸿门(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欲进击刘邦。经张良策划,刘邦到鸿门去见项羽,缓解了项羽对汉军的攻势。事详见本书《项羽本纪》。“”,嫌隙。 <87>“为汉王请汉中地”,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有巴、蜀。刘邦又通过张良贿赂项羽的叔叔项伯,向项羽请得了汉中地。 <88>“门大夫”,侯的属官。“内史”,王的属官,负责治理王国的民政。 <89>“”,汉代法律允许以金钱赎罪。“城旦”,服役四年的一种刑罚。服此役的罪犯,被输送到边地修筑长城,警戒敌人。 <90>“射阳”,县名,故地在今江苏宝应县东北射阳镇。 <91>“左令尹”,楚国令尹有时分置左右。本书《项羽本纪》又称“左尹”,有人解为令尹之佐,是不正确的。 <92>“项伯缠”,名缠,字伯。项羽的叔叔。素与张良相善,刘邦破咸阳,屯兵霸上,项羽驻鸿门,欲击刘邦。项伯夜间驰告张良,并在刘邦、项羽之间斡旋。在刘、项鸿门宴上,保护刘邦,免遭杀害。事详见本书《项羽本纪》。 <93>“”,县名,西汉沛郡、南阳郡皆有酂县,萧何所封乃沛郡之酂县,故地在今河南永城县西北酂城镇。 <94>“备守蜀及关中”,刘邦为汉王,据有巴、蜀、汉中,引兵东定三秦时,丞相萧何留守巴、蜀,供给前方军粮。汉二年,刘邦与诸侯并力击楚,萧何又留守关中,输送军粮。事详见本书《萧相国世家》。“关中”,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函谷关以西,散关以东。秦统一六国前,长期占有关中一带,因此通称故秦地为关中。 <95>“筑阳”,县名,故地在今湖北谷城县北。 <96>“武阳”,据《汉书·地理志》,东郡有东武阳,泰山郡有南武阳,东海郡有武阳,犍为郡亦有武阳。东海郡武阳下《志》云为侯国,此当是萧嘉封地所在,故地在今山东剡城县。《汉书·萧何传》记载,景帝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下诏,“以武阳县户二千封何孙嘉为列侯”。 <97>“不敬”,汉律有不敬之罪。不敬的法律内容繁苛,如有奉诏不敬,出使不敬,失大臣礼不敬,事宗庙不敬,等等。《晋书·刑法志》引张斐《律表》云:“亏礼废节,谓之不敬。” <98>“”,地属南阳郡,有别于沛郡酂县,故地在今湖北光化县西北。 <99>“太常”,秦时置设,名奉常,汉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改名太常,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兼管选试博士。 <100>“牺牲”,古代祭祀所用牲畜。毛色纯一者为“”,祭祀用牲体全者为“”。“不如今”,不符合法令。汉制,太常奉祀及所用牲都有定制,如果祠事有阙或牺牲违制就要被治罪。 <101>“曲周”,县名,故地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北。 <102>“”,确切地点不详。本书《郦商列传》云:“沛公略地至陈留,六月余,商以将卒四千人属沛公于岐,从攻长社。”是岐应在陈留、长社一带。陈留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陈留城,长社在今河南长葛县东。 <103>“四千八百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同。据本书《郦商列传》,商先封涿侯,食封五千户,后来因功改封曲周侯,食封五千一百户。不可能因功劳加多而封曲周侯时,食封反倒少于为涿侯时。此四千八百户不可信,当以《郦商列传》为是。 <104>“”,其地不详。 <105>“咒诅”,指咒骂皇帝。汉代法律规定,咒诅皇帝要处以死刑。如广陵厉王刘胥、鄗侯刘舟、彭侯刘屈氂、埤山侯其仁、戴侯秘蒙、按道侯韩兴等皆因咒诅处死。 <106>“”,县名,故地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北。 <107>“食邑”,据本书《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周勃随刘邦从巴、蜀、汉中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今陕西富平县西南)。 <108>“陇西”,郡名,辖有今甘肃东南部,治所在狄道,即今甘肃临洮县。周勃随刘邦平定三秦后,率军攻漆(今陕西彬县),西定汧(今陕西陇县南),还 下郿(今陕西眉县东北),频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破西(今甘肃天水市西),攻上邽(今甘肃天水市),东守峣关,击项羽。其中西县、上邽皆属陇西。 <109>“定泗水、东海”,本书《绛侯周勃世家》记载,项羽死后,周勃东定楚地泗水郡、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泗水郡为秦所置,辖有今安徽、江苏淮河以北,宿迁、泗洪以西,萧县、涡阳、凤台以东地区,治所在沛县,汉初更名沛郡。东海郡,秦置,楚汉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西汉时辖有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 <110>“八千一百户”,本书《绛侯周勃世家》云食封八千一百八十户,此取其整数言之。 <111>“太尉”,本为秦官,汉代沿置,汉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改称大司马。为全国最高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112>“”,故地在今河北景县南。 <113>“平曲”,县名,故地在今江苏东海县东南。 <114>“酎金”,汉代制度,皇帝祭祀宗庙,诸侯要随同酎酒奉献黄金助祭,谓之酎金。所献助祭黄金如果成色不足,或者数量短缺,或者不依时送到都城长安,都要治罪,王者削县,侯者削除封爵,取消封国。汉代诸侯因此获罪的颇多,尤其是武帝时为甚。“”,音(zhòu)。 <115>“舞阳”,县名,故地在今河南舞阳县西北。 <116>“从破燕”,臧荼封于燕,为燕王。项羽分封时,封臧荼于燕,为燕王,都蓟(今北京市西南)。刘邦即帝位后,臧荼仍为燕王。汉高祖五年十月,臧荼反,樊哙随刘邦平定燕地,俘获臧荼。 <117>“执韩信”,汉高祖六年十月,有人上书揭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之计,伪游云梦(泽薮名,在南郡华容县南。华容县在今潜江县西南),会诸侯于陈(今河南淮阳县)。樊哙随从刘邦至陈。韩信往陈,遂被樊哙所执。 <118>“五千户”,本书《樊哙列传》载,哙定食舞阳五千四百户。 <119>“吕须”,吕后之妹,樊哙之妻。吕后卒,大臣诛诸吕,吕须被鞭笞致死。吕须曾封临光侯,为中国历史上妇人封侯之始。“”,或作“”。 <120>“侯他广非市人子,国除”,据《樊哙列传》记载,樊他广为侯六年,侯家舍人上书揭发说,荒侯市人无生育能力,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他广,他广非市人子,不当嗣为侯。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他广被夺去侯爵,废为庶人,取消侯国。 <121>“颍阴”,县名,今河南许昌市。 <122>“昌文君”,此前灌婴又号宣陵君,皆为赐予的美号,并无爵土之封。 <123>“食邑”,本书《灌婴列传》云:汉三年,“以列侯食邑杜平乡”。 <124>“车骑将军”,是汉代列将军中地位比较高的将军之一。“属淮阴”,归属淮阴侯韩信统辖。本书《灌婴列传》记载:灌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先后平定了齐地和淮南一带。 <125>“下邑”,县名,故地在今安徽砀山县。 <126>“临汝”,乡名,在今河南临汝县境内。 <127>“行赇”,进行贿赂。“”,音(qiú)。 <128>“汾阴”,县名,故地在今山西万荣县西庙前村北古城。因在汾水之南而得名。 <129>“”,主管。“”,通“”,旗帜。“职志”,掌旗帜之官。 <130>“内史”,汉代中央有内史,掌治京师。地方王国亦有内史,掌治国中民政。周昌为内史坚守荥阳西北敖山上大粮库敖仓时,正值楚汉争战之际,汉内史当是临时设置,未为定制。周昌所为内史,应属中央之职。 <131>“御史大夫”,秦时为中央最高监察官。入汉,佐丞相,其职主要是负责执法、纠察,可以劾奏不法大臣,奉诏收缚或审讯有罪大吏。 <132>“比清阳侯”,谓周昌功绩高下与清阳侯王吸相比类。 <133>“建平”,县名,故地在今河南夏邑县西南。 <134>“安阳”,县名,据《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汉中郡皆有安阳,汝南安阳曾为侯国。五原郡又有西安阳,代郡又有东安阳。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战国魏宁新中邑,秦改名安阳,周左车所封即此地。宁新中故地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南。

  <135>“梁邹”,县名,故地在今山东邹平县东北。 <136>“谒者”,为国君负责传达事务的官员,始设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沿置。 <137>“”,音()。 <138>“”,《汉书·地理志》涿郡有成县,云为“侯国”,董渫所封当即此。故地在今河北中部永定河、子牙河之间一带。古人有的认为董渫所封是郕邑,故地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 <139>“厌次侯”,即元延,本表略载其事迹。 <140>“”,音(xiè)。 <141>“节氏”,司马贞《索隐》云是县名,其地理位置已不能确考。 <142>“济南”,郡名,辖有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县、章丘县、邹平县、济阳县一带。治所在东平陵(今章丘县西)。“太守”,管辖一郡的最高官吏,郡中民政、财政、司法、选举、教育等权皆集于一身,又兼掌兵权。 <143>“成阳王”,即城阳王。元狩三年为城阳王者是刘延,为城阳王刘章之孙。刘延为王始立于景帝后元年,终于元狩五年,共在位二十六年。“”,通奸。汉律规定,与王女通奸是违法行为。 <144>“”,音(liǎo),县名,故地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 <145>“执盾”,左右亲近的护卫武士。 <146>“左司马”,司马为武职官员,执掌军政,有时分置左右。 <147>“为将军,三以都尉击项羽”,本书《高祖本纪》记载,汉五年,刘邦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战垓下(聚落名,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淮阳侯韩信统兵三十万与楚军正面相抗,孔将军统兵居左,费将军统兵在右,刘邦殿后。此表所载蓼侯孔藂,当即垓下击项羽之孔将军。 <148>“南陵”,汉文帝母薄太后之陵,陵在今陕西西安市西。 <149>“衣冠车不得度,国除”,孔臧为太常,太常是负责宗庙礼仪之官,皇家寝庙园陵如有破坏,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方面有失礼仪,都要治罪。所以南陵的桥梁损坏了,举行礼仪时衣冠车子不符合制度,孔臧被剥夺了封国。因太常所职是皇家宗庙和典礼,稍有不慎,便会得咎。自汉武帝至西汉未,太常因过失而被免官或取消封国的多达二十余人,孔臧即为其中的一人。 <150>“”,县名,故地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151>“会稽”,郡名,辖境在今江苏东南部和浙江东北部,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湖阳”,县名,故地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南湖阳镇。 <152>“陈贺”,即与韩信、孔将军一起与项羽决战垓下之费将军。 <153>“”,乡邑名,故地在今安徽巢县东北。 <154>“”,音hōng。按封建等级制度,天子死曰“”,诸侯死曰“”。 <155>“无后”,没有后嗣。 <156>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陈贺侯第为三十一,《史记》各种版本此格皆脱“三十一”,当补入。 <157>“阳夏”,县名,在今河南太康县。“”,音(jiǎ)。 <158>“特将”,率军独当一面的特殊将领。 <159>“游击将军”,为汉代杂号将军之一。“”,郡名,辖境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一带。 <160>“已破臧荼”,燕王臧荼于汉高祖五年十月反汉,同年即被俘。 <161>“灵丘”,县名,在今山西灵丘县。 <162>“隆虑”,县名,在今河南林县。 <163>“长铍都尉”,武职官员,其地位当与骑都尉相类。“”,音(),长矛。《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颜师古注认为鉟是长刃兵器,为刀而剑形。又认为铍也是一种刀器。 <164>“阳都”,县名,故地在今山东沂南县南。 <165>“”,县名,故地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166>“楼烦”,中国的少数部族之一,善骑射,分布在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秦末被匈奴征服,移居河南地,即今鄂尔多斯草原。 <167>“翟王”,即董翳,项羽分封诸侯时所封。汉二年,归降于汉。“别降翟王”,是丁复另又参加了使翟王董翳降汉的斗争。 <168>“悼武王”,即吕后长兄吕泽,为汉将,本封周吕侯,汉高祖八年卒,谥令武。后迫谥悼武王。 <169>“杀龙且”,汉四年十一月,韩信与灌婴击破楚军,杀楚将龙且。“”,音()。 <170>“”,县名,故地在今河南叶县南。 <171>“”,古“”字。


  【表第二页】

  <172>“新阳”,县名,故地在今安徽界首县北尹城子。 <173>“东武”,县名,故地在今山东诸城县。 <174>“户卫”,地位低下的武职人员。据裴骃《集解》引徐广说一本作“户从”。“”,县名,故地在今山东滕县南。 <175>“破秦军杠里”,秦二世三年,楚怀王遣刘邦西略地,至成阳,与杠里秦军交战,打败了秦军。郭蒙参加了此役。杠里在成阳西,成阳为秦县,故地在今山东鄄城县东南。 <176>“杨熊军曲遇”,此承上言郭蒙又破杨熊军于曲遇。此役发生在秦二世三年刘邦与秦军杠里之战后。“杨熊”,秦将。“曲遇”,聚邑名,故地在今河南中牟县东。 <177>“越将军”,是一种杂号将军。《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为城将”,颜师古认为是统率筑城之兵的将领。 <178>“二千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三千户” <179>“汁方”,或作“什方”、“汁防”,县名,故地在今四川什邡县。 <180>“平定侯”,齐受,吕后元年封,事详见本书《惠景间侯者年表》。 <181>“”,豪杰。 <182>“棘蒲”,古今学者多数认为今地无考。《左传》哀公元年载,齐、卫等联合伐晋,取棘蒲。本书《赵世家》载敬侯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本书《靳歙列传》载歙攻安阳以东,至棘蒲。由这些记载看来,棘蒲当在汉代魏郡(包有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以及山东与河北东南部接壤的少数地区,治所在邺县,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境内。本书《赵世家》张守节《正义》云:“今赵州平棘县,古棘蒲邑。”平棘在今河北赵县,今天的学者有的相信《正义》的见解,其实是不对的。平棘与棘蒲是两个地方,不能混而为一。 <183>“起薛”,秦、汉战乱之际,薛为兵家往来之地,战祸频仍,所以在薛地起兵者颇多,仅本表所载,拔起薛地者就有郭蒙、陈武、戎赐、陈胥、华寄、秦同等人。 <184>“别救东阿”,秦二世二年,齐将田荣曾被秦将章邯围困在东阿,反秦军队救东阿,打败了秦军。陈武救东阿,即指此役。“东阿”,县名,故地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 <185>“击齐历下军田既”,汉三年,齐王田广、齐相田横为了防备汉韩信军东进攻齐,屯重兵于历下。刘邦派郦食其说服了田广、田横,与汉和好。齐乃解除了历下的守备。十月,韩信乘机袭破了齐历下军。陈武“击齐历下军”,即指此役。田既为齐历下军将领。“历下”,邑名,因城在历山北,故名。旧地在今山东济南市西。事详见本书《田儋列传》、《资治通鉴》高帝三年。 <186>“嗣子奇反”,淮南王刘长谋反,陈奇预谋事。 <187>“都昌”,县名,故地在今山东昌邑县西。 <188>“骑队率”,率领骑兵的将领。 <189>“武彊”,乡邑名,故地在今河南郑州市东北。 <190>“丞相宁”,当时丞相名宁者,仅此一见。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一一认为:“是时丞相无名宁者,疑误。” <191>“侯青翟坐为丞相与长史朱买臣等逮御史大夫汤不直”,汉武帝时庄青翟为丞相,张汤为御史大夫,会有人盗发孝文帝园陵中埋在土中的送给死者的钱币。庄青翟与张汤约定到武帝面前请罪。届时,庄青翟如约请罪,张汤并未请罪。武帝令御史调查此事,张汤打算乘机加害庄青翟。庄青翟很忧虑。这时他的属官长史朱买臣等以它罪上告张汤,武帝亲自责问,张汤不服,自杀。张汤死后,发现他的家中十分清贫,葬事极简。武帝得知此事,处死了朱买臣等,庄青翟自杀。事详见本书《酷吏列传》。“长史”,丞相的属官,辅佐丞相署理诸曹之职,有时甚至可以代表丞相参与丞相府以外的事务。 <192>“”,音(shì),县名,故地在今河北束鹿县西南。 <193>“千六百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六百户”。 <194>“台侯”,即戴野,汉高祖六年八月封,见本表。 <195>“”,司马贞《索隐》云“齐侯吕博国”,可见贳齐侯姓吕,名博国,本表脱“博国”二字。 <196>“海阳”,县名,故地在今河北滦县西南。 <197>“越队将”,统率越人军队的下级武官。 <198>“千八百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千七百户”。 <199>“南安”,县名,故地在今四川乐山市。 <200>“河南将军”,是一种权宜设置的杂号将军。“晋阳”,县名,故地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 <201>“亚将”,犹云副将,地位仅次于主将。《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重将”,为主管辎重的将领。“破臧荼”,汉高祖五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汉高祖亲自率军俘臧荼,南安侯宣虎参加了这次战争。 <202>“肥如”,县名,故地在今河北卢龙县北。 <203>“魏太仆”,魏王咎或魏王豹太仆。 <204>“车骑都尉”,《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车骑将军”。“破龙且”,时在汉四年十一月。 <205>“曲城”,县名,故地在今山东掖县东北。 <206>“执珪”,本为楚爵名。人臣有功,以珪赏赐,谓之“执珪”。本书《夏侯婴列传》载,婴从刘邦,初赐爵七大夫,后以军功赐爵五大夫,再以军功赐爵执帛,又以军功爵位升至执珪。 <207>“二队将”,两支部队的将领。 <208>“”,县名,故地在今河南淮阳县。 <209>“击燕、代”,指汉高祖五年击燕王臧荼事,详见本书《高祖本纪》。 <210>“”,县名,故地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 <211>“汝南”,郡名,辖有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太守”,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并握有兵权。“赤侧钱”,汉武帝时,郡国铸钱,民间往往违法私铸,杂以铅锡,谋取暴利。武帝元鼎二年,令京师官铸赤侧五铢钱,制作比较精工,法定价值规定为一赤侧钱当五个普通五铢钱。充赋及给官用皆令用此钱。皋柔为汝南太守,知道百姓不用赤侧钱纳赋而未予纠正,是违犯法律的行为。“赤侧钱”,或作“赤仄钱”,又称“子绀钱”,以赤铜为其郭。 <212>“河阳”,县名,故地在今河南孟县西。 <213>“身得郎将处”,《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得梁郎将处”。 <214>“丞相”,陈涓未为汉丞相,此指某王国丞相。 <215>“”,与“”字通。

  <216>“淮阴”,县名,故地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甘罗城。 <217>“至咸阳,亡从归汉”,谓项羽军至秦都咸阳时,韩信逃亡归附于汉。本书《淮阴侯列传》记载,“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218>“连敖典客”,谓韩信为连敖之官,负责接待宾客。此“典客”是说韩信所掌,不是官称。《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连敖票客”。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字乃是“”字之误,韩信“入汉为连敖,继为治粟都尉,则连敖是司庾之官,而粟客是治粟内史之异名也”。可备一说。 <219>“别定魏、齐”,分别平定了魏地、齐地。韩信俘虏魏王豹,平定魏地,置河东、太原、上党三郡,事在汉三年。同年,韩信又袭破齐,汉四年,完全平定了齐地。可参阅本书《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 <220>“为王”,韩信平定了齐地,派人对刘邦说:“齐地靠近楚地,如果我权力小,不暂且让我为王,恐怕不能安定齐地。”刘邦为了利用韩信,听从张良的建议,立韩信为齐王。 <221>“徙楚”,汉高祖五年十二月灭项羽,正月,即把齐王韩信徙为楚王。 <222>“坐擅发兵”,汉代法律规定,发兵要有皇帝的命令,以虎符为验。未得虎符而发兵,常常要处以死罪。 <223>“夷三族”,处死三族。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汉初萧何制定法律,承袭秦制,有夷三族的法律规定。这是一种最严酷的律条。 <224>“”,县名,故地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 <225>“门尉”,一种地位比较低下的武官。 <226>“”,裴骃《集解》引徐广说“一作起”。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芒侯姓耏,名跖。昭乃跖之子。,音(ér)。,音(zhí)。 <227>“”,县名,故地在今河北邢台市东北。据本表,汉高祖十二年以此张县封毛泽,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国除。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封耏昭者必别为一张。今地已不能确考。《史记志疑》卷二六据《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是山东寿张县南的张城。 <228>“亚夫”,周亚夫,绛侯周勃之子,封条侯,事详见本书《绛侯周勃世家》。“击吴楚”,汉景帝三年,以吴王濞为主谋,发动反对汉中央政权的吴楚七国之乱。吴王濞之外,参加这次武装叛乱的有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卬、胶东王雄渠。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击吴楚,仅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即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吴王濞被人杀死,楚王戊兵败自杀。 <229>“南宫公主”,汉景帝女,王夫人生。王夫人长女号平阳公主,次为南宫公主,次为林虑公主。南宫公主,初南宫侯张坐尚之,后来张侯耏申尚之。 <230>“故市”,县名,故地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 <231>“河上”,郡名,秦时为内史,汉二年更名河上,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地处今陕西中部,为汉京畿地区的一部分。“”,郡太守。 <232>“假相”,代理丞相。此“”当指某王国之相。 <233>“柳丘”,今地不详。司马贞《索隐》云:“县名,属渤海。”渤海郡有柳县,为侯国,并非柳丘。 <234>“千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巨表》作“八千户”。 <236>“魏其”,县名,故地在今山东临沂县东南。 <236>“破籍东城”,汉五年,楚汉决战垓下,项籍军败走,汉骑将灌婴追杀项籍东城,斩首八万,略定楚地。魏其侯周定破项籍东城,即指此次战役。“东城”,县名,故地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 <237>“”,县名,故地在今山西祁县东南。 <238>“”,汝,你。 <239>“从射擅罢”,随从皇帝大射而擅自罢去。大射为古代躬礼之一,其仪可参阅《仪礼·大射》。 <240>“”,县名,故地在今河南孟津县东。 <241>“洛阳”,县名,故地在今河南洛阳市东。秦三川郡,汉高祖更名河南郡,洛阳为其郡治。 <242>“”,县名,故地在今山东曲阜县。封鲁侯者,本表姓与名皆失载,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知姓名为奚涓。 <243>“母代侯”,汉代妇人封侯者寥寥,奚涓母封鲁侯,是汉代妇女封侯先例之一。 <244>“”,《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并载底封地改为重平(今河北吴桥县南)。 <245>“故城”,此误,当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城父”,秦时为聚落,汉置以为县,故地在今安徽亳县东南城父集。“”,音()。 <246>“右丞相”,从下文“备守淮阳功”来看,尹恢为淮阳王右丞相。“淮阳”,王国名,汉高祖十一年置,惠帝时改为郡,辖有今河南淮阳、扶沟、太康、柘城、鹿邑等县地。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县)。 <247>“关内侯”,汉代爵位分二十等,第十九级为关内侯,仅次于最高的爵位彻侯。 <248>“”,县名,故地在今河北任县东。 <249>“东垣”,县名,秦时称东垣,汉高祖十一年改称真定,故地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东。 <250>“属雍齿”,为雍齿的部下。雍齿封汁方侯,见本表前。 <251>“匿死罪”,藏匿犯有死罪的人。这是汉代法律所不容许的。 <252>“庶人”,秦汉时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253>“棘丘”,今地不详。《水经注》载颍水径上棘城,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县)西,或许棘丘即上棘,是一乡邑。 <254>“治粟内史”,秦官,西汉沿置,为主管全国财政经济的官员,钱谷的收取和财政支出都由治粟内史负责。 <255>“上郡”,郡名,辖有今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河套以南一带。治所在肤施,即今陕西榆林县东南。“西魏地”,谓魏王豹故地。项羽分封诸侯,封魏豹为西魏王,领有河东(郡名,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以东),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 <256>“”,为棘丘侯之名,姓失载。 <257>“士伍”,无爵的成年男子。

  <258>“阿陵”,县名,故地在今河北任丘县东南。 <259>“单父”,音(shàn fù,县名,故地在今山东单县。 <260>“塞疏”,当作“塞路”,《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塞路”,据裴骃《集解》引徐广之说,《史记》旧本亦有作“塞路”的。意谓负责堵塞要路。 <261>“”,《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皆无南县。《三国志·孔融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载融在徐州,“转至南县”。是南县在徐州境内。《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又载丁原“为南县吏”。 <262>“昌武”,今地不详。疑在今山东平度县、莱西县一带。 <263>“九百八十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九百户”。 <264>“魏其侯”,谓周定,见本表前。 <265>“弃市”,死刑的一种。把罪犯在街市处死,暴尸街头。 <266>“高苑”,即高宛,县名,故地在今山东邹平县东北苑城镇。 <267>“千六百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千六百五户”。 <268>“斥丘侯”,谓唐属,见本表后。 <269>“出入属车间”,擅自出入于随从皇帝的车马卫队之间。这不但失礼,而且也是一种违律行为。 <270>“宣曲”,今地不详。 <271>“破籍军荥阳”,汉三年、四年间,楚汉围绕荥阳一带进行了持久的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它关系到双方的成败。详见本书《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宣曲侯丁义即参加了此役。 <272>“固陵”,聚落名,属阳夏县,故地在今河南太康县南。 <273>“发娄”,今地不详。 <274>“绛阳”,《汉书·地理志》无此县。《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列“终陵齐侯华毋害”,“终陵”疑当作“於陵”,华无害所封即此,故地在今山东邹平县东南。 <275>“从攻马邑”,汉高祖十年,赵相国陈豨反代地,高祖亲自率军击破陈豨。十一年,陈豨残余势力尚存。太尉周勃从太原进军,平定代地。至马邑,马邑不降,即进兵摧破了马邑。华无害“从攻马邑”,当即此役。“马邑”,县名,故地在今山西朔县。“”,黥布。 <276>“勃齐”,《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名勃。勃齐父华无害谥齐,勃齐不当以“”为名。 <277>“坐出界”,汉律规定,诸侯不许私自越出封国界域,官员也不得擅离部署,随意逾越自己的管辖区域。因出界触律受到法律制裁的,颇多其例。 <278>“东茅”,其地不详。司马贞《索隐》云:“一作‘柔’也。”柔在琅邪郡,《汉书·地理志》云为侯国,其地在今山东蒙阴、胶南之间。 <279>“斥丘”,县名,故地在今河北成安县东南。 <280>“东郡”,郡名,辖有今河南延津县、濮阳县、南乐县以东,山东聊城县、东阿县以南,郓城县、成武县以西,山东定陶县、河南封丘县以北。治所在濮阳,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 <281>“武城”,以此为名者有三,一在平阳西,一在邺县南,一在战国赵东境,即今山东武城县西北。此处武城,疑即后者。《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破籍,侯成武。”与这里的记载不同。 <282>“中尉”,秦官,两汉沿置,负责巡察京城,防备盗贼,武帝改名执金吾。 <283>“”,故地在今山东历城县东北。 <284>“临江”,地域大体相当于南郡,即今襄樊市以南的湖北地区。 <285>“”,刘贾,汉王元年即为将军,以功封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汉高祖十一年淮南王黥布反,贾为布军所杀。事详见本书《荆燕世家》。 <286>“安国”,县名,故地在今河北安国县东南。 <287>“南阳”,郡名,辖有今河南西南部和湖北北部,在秦为大郡,治宛县,即今河南南阳市。 <288>“睢水”,即濉河,自河南杞县流经河南东部、安徽西北部,到江苏宿迁县西,注入泗水,今多淤断。“”,音([suī)。 <289>“雍侯”,封食于雍。“”,县名,故地在今陕西凤翔县南。 <290>“五千户”,安国侯王陵功状各处记载不同,本书《陈丞相世家》云:“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帝之仇,而陵本无意从高帝,以故晚封,为安国侯。”《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王陵“以自聚党定南阳,汉王还击项籍,以兵属,从定天下,侯,五千户”。 <291>“乐成”,县名,西汉有两乐成,一为河间国之王都,故地在今河北献县东南。一在南阳郡,故地在今河南邓县西南。丁礼所封,当在今邓县地。 <292>“五利侯”,即栾大,为武帝时有名的方士。经乐成侯丁义上书推荐,得到武帝信任,拜为五利将军,后因其方不验被诛。事详见本书《封禅书》。本书《孝武本纪》裴骃《集解》引徐广云:丁义“后与栾大俱诛也”。“丁义”,《汉书·郊祀志》作“丁登”。 <293>“辟阳”,县名,故地在今河北冀县东南。 <294>“三岁十月”,审食其与刘邦同为沛人,刘邦初起,审食其侍从吕后、孝惠在沛二岁十月。此云“三岁”有误。“食其”,音(yì jī)。 <295>“吕后入楚”,汉王二年,刘邦被项羽大败于彭城西,刘邦父太公、吕后被项羽楚军俘获。审食其又以舍人侍从吕后一岁。 <296>“安平”,县名,故地在今河北安平县。 <297>“淮南王”,指刘安,本书与《汉书》有传。“”,性聪慧有口才,淮南王刘安爱之,多予金钱,在长安侦察朝廷消息,培植私党。与淮南王刘安后荼、太子迁专擅淮南王国大权,夺民田宅,囚系民众。 <298>“蒯成”,当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乡邑名,故地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图片字)”,音(péi)。 <299>“池阳”,乡邑名,惠帝四年置县,故地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 <300>“平阴”,县名,故地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境内有平阴津,为黄河渡口。 <301>“襄国”,即秦信都县,项羽分封诸侯,改名襄国,为常山王张耳国都,故地在今河北邢台市。 <302>“楚汉约分鸿沟”,汉王四年,刘邦夺回军事要地成皋(故地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获得了楚的物资财富,屯军广武(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广武山上)。楚军乏食。韩信进攻齐地,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兵二十万救齐,被汉军击败,齐地尽归汉所有。刘邦立韩信为齐王,团结他一同攻楚。又立黥布为淮南王,使黥布在梁地往来游击,断绝楚军给养。楚军困乏,项羽乃与刘邦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以东归楚。鸿沟原是战国魏惠王时开通的运河,故道从现在的河南荥阳县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县北,至开封市南流,经通许县东、太康县西,由淮阳县东南注入颍水。 <303>“”,县名,故地在今安徽涡阳县东北。 <304>“”,读作“”。《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 <305>“居坐为太常有罪”,《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元鼎三年,坐为太常收赤侧钱不收,完为城旦。”赤侧钱是汉武帝元鼎二年令京师所铸,施行二年,民间盗铸严重,于是下令废止。


  【表第三页】

  <306>“北平”,县名,故地在今河北满城县北。 <307>“阳武”,县名,故地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 <308>“为常山守”,公元前二○六年,项羽分封诸侯,张耳为常山王。明年,陈余袭常山,张耳败走归汉,刘邦乃以张仓(“”字或作“”)为常山守。事见本书《张丞相列传》。 <309>“得陈余,为代相”,汉王三年,遣韩信、张耳击赵,于井陉(故地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大破赵军,斩陈余,追杀赵王歇。当时张苍随韩信击赵,得陈余首,以功为代相,防守边境。 <310>“徙赵相”,当时张耳为赵王,张苍徙为赵王张耳之相。 <311>“计相”,中央主管天下郡国计簿和计吏的长官。张苍在秦时曾为柱下史,熟悉天下图书计籍,又擅长律历计算,所以用张苍为计相。据本书《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汉高帝六年,张苍为计相,九年迁为相国。 <312>“淮南相”,当时淮南王是刘邦少子刘长,张苍为刘长之相。 <313>“千三百户”,据本书《张丞相列传》、《汉书·张苍传》《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当作“千二百户”。 <314>“其四为丞相,五岁罢”,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一一云:“‘四’下缺‘年’字,‘五’上缺‘十’字。孝文四年张苍为丞相,凡十五年而免也。” <315>“”,本书《张丞相列传》,《汉书·张苍传》《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皆作“”。据《张丞相列传》《集解》引徐广说,古本又有作“”的。 <316>“高胡”,《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阳河齐侯其石功状云:“功比高湖侯。”是高胡即高湖。其地不可确考。 <317>“以都尉定燕”,《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以都尉击籍,将军定燕。”这是正确的。击项羽时为都尉,后来击燕时当升为将军。如以都尉定燕,“都尉”二字不当重出,重出则文繁。 <318>“殇侯”,《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炀侯”。 <319>“厌次”,县名,故地在今山东惠民县东桑落墅。也有人认为在今山东陵县神头镇。 <320>“慎将”,《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颜师古注云:“以谨慎为将也。”有的学者认为“慎”是地名,“慎将”即慎地的将领。可备一说。慎地未详。 <321>“元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爰类”。 <322>“平皋”,县名,故地在今河南温县东北。 <323>“砀郡长”,主管砀郡最高政务官员。砀郡本为秦郡,辖有今河南开封市、通许县以东,永城县以北,山东曹县、嘉祥县以南和安徽砀山县、亳县等地区,治所在砀县。 <324>“功比戴侯彭祖”,《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功比轪侯。” <325>“复阳”,县名,故地在今河北故城县西南。 <326>“阳河”,当作“阳阿”,县名,故地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阿陵。 <327>“中谒者”,君主的亲近之臣,在宫中负责为君主传达事务。本书《曹相国世家》《集解》引《汉书音义》谓“中涓如中谒者”。其实中谒者职位高于中涓。灌婴初从刘邦,官中涓。刘邦为汉王,拜婴为郎中,不久,又升为中谒者。 <328>“七年十月甲子”,《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封侯月份为十一月。 <329>“齐哀侯”,《索隐》云“阳河齐侯卞保茄艉雍钚毡澹,谥齐,“哀”字衍文。但《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为“阳河齐侯其石”,其为姓,石为名。 <330>“埤山”,其地不详。 <331>“祝诅”,即咒诅。 <332>“朝阳”,故地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也有人认为在今河南邓县东南,因在朝水之北,故名。 <333>“棘阳”,县名,因在棘水之北,故名。故地在今河南南阳市南。 <334>“千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二千户”。 <335>“涅阳”,县名,因位于涅水之阳而得名。故地在今河南邓县东北。“涅”,音(niè)。 <336>“关”,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汉武帝元鼎三年,移至今新安县东,与故关相距三百里。汉王二年初,刘邦出关至陕,安抚关外父老。涅阳侯吕胜从汉王出关,当在此时。 <337>“以郎将击斩项羽”,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王翳取其头,杨喜、吕马童、杨武、吕胜各得其一体。 <338>“庄侯”,即“壮侯”,因斩项羽而被封之五侯,皆谥壮侯。 <339>“亢父”,音(gāng fǔ,县名,故地在今山东济宁市南。秦二世二年,刘邦的军队杀死秦泗川守壮后,曾还军亢父。平棘侯执从起亢父当在此时。 <340>“”,《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林挚”。 <341>“鬼薪”,服役三年的刑徒。东汉应劭认为“取薪给宗庙为鬼薪”。 <342>“羹颉”,爵号,不是县邑名。刘邦兄弟四人,长兄伯,伯早死。刘邦寒微时,常与宾客到大嫂家吃饭。大嫂讨厌他。一次大嫂假装羹尽,用杓子刮着锅底作响。宾客以为羹尽,就都走了。刘邦一看锅里还有羹,由此怨恨大嫂。待刘邦为帝分封兄弟时,独不封伯子。刘邦的父亲太上皇出来替伯子说话,刘邦说:“我不是忘了封伯的儿子,只是因为他的母亲不配做一个年辈大的人。”于是就封伯子信为羹颉侯。事见本书《楚元王世家》。也有人认为羹颉是地名,在今安徽舒城县西。还有人认为是山名,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 <343>“深泽”,县名,故地在今河北深泽县。 <344>“城平”,县名,故地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315>“赵将夜”,《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赵将夕”。 <346>“”,《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修”。 <347>“”,《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一一认为“更”误,并疑臾“即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南武阳即今山东平邑县。 <348>“柏至”,其地不详。 <319>“骈怜”,《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骈邻”,颜师古注认为:“二马曰骈。骈邻,谓并两骑为军翼也。”《索隐》引姚氏说云:“怜、邻声相近。骈邻犹比邻也。”二说均可备参考。由于缺乏佐证,很难弄清楚哪一说法是正确的。“昌邑”,县名,故地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秦二世三年,刘邦与彭越军遇于昌邑,联合进攻秦军。柏至侯许温从起昌邑当在此时。 <350>“说卫”,军队止宿时负责防卫者。“说”,读作“税”,舍止的意思。 <351>“许温”,《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许盎”。

  <352>“中水”,县名,故地在今河北献县西北。 <353>“郎中骑将”,又称郎中骑,隶属郎中令,下统一定数量的郎中。当时为郎中骑将者颇多。“好畤”,县名,故地在今陕西乾县东。“畤”,音(zhì)。 <354>“司马”,军队中的中级武官,其地位低于将军、校尉。“龙且”,项羽的骁将,曾为司马,故又称司马龙且。汉王四年,韩信定河北之地,项羽派龙且将兵往击韩信,韩信、灌婴大败龙且军,击杀龙且。中水侯吕马童击龙且当在此时。“且”,音()。 <355>“”,《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瑕”。 <356>“青肩”,《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青眉”。 <357>“宜成”,《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宜城”。 <358>“二十三”,宜成在位年数,依本表计算方法,从元光元年(公元前一三四年)至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二年)为二十二年。此作“二十三”,多计一年。 <359>“杜衍”,县名,故地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南。 <360>“赤泉”,其地不详。或云在今河南鲁山县。 <361>“”,县名,故地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362>“”,《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敷”。 <363>“”,县名,故地在今陕西旬邑县东北。 <364>“曹咎”,项梁、项羽起义反秦前,曾为蕲县(在今安徽宿县南)负责刑狱的官吏,有德于项梁。后为项羽军大司马,封海春侯。汉王四年守成皋时兵败自杀。栒侯温疥从曹咎军,即在汉王四年曹咎守成皋时。 <365>“卢奴”,县名,故地在今河北定县。 <366>“”,《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何”。 <367>“武原”,县名,故地在今江苏邳县西北泇口镇。 <368>“”,此字误,当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县名,故地在今河南景县西南。下文宋子侯许瘛“功比磨侯”之“磨”亦当作“历”。 <369>“”,当作“”,县名,故地在今山东邹县西南。 <370>“陈错”,《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陈锴”。 <371>“宋子”,县名,故地在今河北赵县东北宋城村。 <372>“羽林将”,统领宿卫士卒的将领。 <373>“五百四十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五百三十六户”。 <374>“十二月”,《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二月”。 <375>“”,音(chì)。 <376>“不疑”,《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留”。 <377>“猗氏”,县名,故地在今山西临猗县南。 <378>“二千四百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千一百户”。 <379>“”,音(sù))。 <380>“”,县名,故地在今山东聊城县西。 <381>“”,音(),使用机栝发箭的弓。“弩将”,统率使用弓弩的军卒的将领。 <382>“”,此语意不清楚,似当云“定代”。下文彊侯留胜、彭侯秦同所述侯功“击项羽、代”,似皆当云“击项羽,定代”。 <383>“空中”,《集解》引徐广说古本有作“窒中”者。《索隐》云“清简侯空中同”。又云:“空,作‘窒’。”《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室中同”。按:当作“窒中同”,“窒中”,复姓,“同”,名。此处姓有误字,名又脱去。 <384>“”,其地不详。 <385>“彭侯”,即下文彭简侯秦同。 <386>“留胜”,《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留肹”。 <387>“”,《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章服”。 <388>“”,今地不详。《索隐》认为在汉东海郡,可是《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未载彭地。 <389>“吴房”,本书《项羽本纪》作“吴防”,县名,故地在今河南遂平县。 <390>“下邽”,县名,故地在今陕西渭南县东北。“”,音(guī))。

  <391>“”,即汉河内郡所属修武县,故地在今河南获嘉县。 <392>“”,本书《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皆作“”。 <393>“”,县名,故地在今山东诸城县北。 <394>“无盐”,县名,故地在今山东东平县东。 <395>“”,县名,故地在今河南辉县。 <396>“”,《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 <397>“阏氏”,即乌氏,县名,故地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398>“”,秦郡,战国时为赵地,故地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一带。阏氏侯冯解敢为代太尉,当时王代者是陈余。“太尉”,当依《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大与”,是王国主管爵禄的官员。 <399>“雁门”,郡名,辖有今山西北部和与此相连的内蒙古自治区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带。 <400>“冯解敢”,《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冯解散”。 <401>“安丘”,县名,故地在今山东安丘县西南。 <402>“从起方与”,秦二世二年,刘邦引兵攻胡陵、方与,安丘侯张说追随刘邦当在此时。方与为县名,故地在今山东鱼台县北。 <403>“魏豹”,魏公子宁陵君咎之弟。陈胜攻占魏地,立咎为魏王,后咎被秦章邯打败自杀。豹又再起,收复魏地,继立为魏王。项羽分封诸侯,想占有魏地,便徙封豹为西魏王,建都平阳。魏豹怨恨项羽,遂背楚归汉。事详见本书与《汉书·魏豹传》。 <404>“”,音(),长矛。“执铍”,左右亲近的护卫武士。《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执盾”。 <405>“三千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二千户”。 <406>“上林”,秦王朝营建的营苑,汉初一度荒废。武帝时重新营建,造离宫、观、馆数十处,苑内放养禽兽,供皇帝游猎。其地在今陕西西安西及周至县、户县境内。秦代法律即规定不得盗取国家苑囿中的兽类。汉承袭秦律,盗窃上林苑及其他国有苑囿放养的禽兽属犯罪行为。 <407>“合阳”,县名,故地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 <408>“太公”,汉高祖刘邦的父亲。 <409>“襄平”,县名,故地在今辽宁辽阳市。 <410>“”,乡邑名,故地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南。 <411>“”,县名,故地在今四川彭县西北。 <412>“庄侯彊瞻”,《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严侯张瞻师”。 <413>“侯昫独”,据《集解》,古本有作“侯惸”的,《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也作“侯惸”。是“昫”乃“惸”之误。“惸”,音(qióng)。无兄弟曰惸,无子孙曰独。“惸独”之名十分怪异。 <414>“陆梁”,据《索隐》,古本有作“陆量”的,《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陆量”,其地不详。 <415>“高京”,据《集解》,古本有作“高景”的,本书《周昌传》、《仅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周昌传》皆作“高景”。“京”乃“景”之讹,其地不详。 <416>“坚守荥阳”,汉王三年四月,楚围刘邦于荥阳。五月,刘邦与数十骑遁去,令周苛等守荥阳。六月,项羽引兵攻拔荥阳,俘获周苛,欲令周苛为楚将,遭到拒绝。项羽遂烹杀周苛。 <417>“”,其地不详。 <418>“”,其地不详。 <419>“失此侯始所起及所绝”,《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于汉高祖行记载:“四月戊寅封。《楚汉春秋》亦阙。成帝时,光禄大夫滑湛日旁占验曰:‘邓弱以长沙得兵侯。’”有关离侯邓弱事,史书仅记载了这些。


  【表第四页】

  <420>“义陵”,县名,故地在今湖南溆浦县南。 <421>“吴程”,《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吴郢”。 <422>“宣平”,其地不详。有人认为是封号,与后汉宋弘所封宣平侯同例。 <423>“张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早年投奔陈胜起义军。陈胜部将武臣自立为赵王,以张耳为右丞相。项羽分封诸侯,立张耳为常山王。后归汉,与韩信平分赵地,被封为赵王。事详见本书与《汉书·张耳传》。“”,讨伐。 <424>“合诸侯兵巨鹿”,秦二世二年闰九月,秦将章邯军攻占邯郸,赵王歇和张耳退守巨鹿,章邯部将王离围之。章邯军巨鹿南,支援王离。陈余军巨鹿北,兵少,不敢进击秦军。各路起义军为了救赵,皆会巨鹿。项羽率先引兵击秦,其他义军配合,大败秦军。此为有名的巨鹿之战。巨鹿在今河北平乡县西南。 <425>“贯高不善”,贯高为赵王张敖之相。汉高祖七年,刘邦从平城路过赵国,张敖以礼相待,而刘邦慢易无礼,贯高大怒。八年,刘邦又路经赵地,贯高派人埋伏,准备击杀刘邦。九年,贯高怨家上告,逮捕了张敖、贯高等。贯高自杀,张敖由赵王改封宣平侯。事详见本书与《汉书·张耳传》。 <426>“信平”,即新平,县名,故地在今河南睢阳县东北。 <427>“南宫”,县名,故地在今河北南宫县西北。 <428>“”,《汉书·张耳传》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 <429>“睢阳”,地属梁国,为梁王国都,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偃孙广绝无食封睢阳之理。《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百官公卿表》《张耳传》“睢阳”皆作“睢陵”,这是正确的。睢陵,县名,故地在今江苏泗洪县东南。 <430>“广”,《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百官公卿表》《张耳传》皆作“广国”。 <431>“中大夫”,郎中令属官,无固定员额,掌论议,武帝元年改名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 <432>“河间”,郡名,郡治在乐成,即今河北献县东南。 <433>“开封”,县名,故地在今河南开封县西南。 <434>“中尉”,汉中央和诸侯王国皆设此官,负责都城的治安。 <435>“慎阳”,县名,故地在今河南正阳县北。 <436>“栾说”,《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乐说”。 <437>“白金”,银与锡合金制成,用来作为货币的材料。武帝元狩四年,为了应付日增的财政支出,又铸行三铢钱,并造皮币和白金币。白金币分为三种,一种是圆形龙币,名为“白撰”,重八两,值三千钱。一种为方形马币,重六两,值五百钱。一种是椭圆形龟币,重四两,值三百钱。规定盗铸白金币者处以死刑。但由于白金币作价过高,犯法盗铸者不可胜数。慎阳侯栾买之即因盗铸而被弃市。 <438>“禾成”,即和城,“禾”乃“和”之残,“成”、“城”二字《史记》中多通写。故地在今河北宁晋县东北。 <439>“公孙耳”,《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公孙昔”。 <440>“堂阳”,县名,故地在今河北新河县西北。 <441>“”,当为封地,今地已不可考。 <442>“上党”,郡名,辖境在今山西和顺县、榆次县以南,沁水流域以东。郡治在长子,即今山西长子县。 <443>“祝阿”,县名,故地在今山东历城县西南。 <444>“齧桑”,邑名,故地在今江苏沛县西南。“齧”,音(niè)。 <445>“上队将”,当作“二队将”。 <446>“定魏太原”,汉王二年,魏王魏豹叛汉归楚。八月,韩信击豹,九月俘虏豹,平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三郡。祝阿侯高邑定魏太原即在此时。太原辖境在今山西霍县以北,句注山以南。 <447>“破井陉”,汉三年十月,韩信、张耳将兵数万击赵王赵歇,歇与陈余聚兵井陉,韩信用计大破赵军,斩陈余,俘获赵王歇。祝阿侯高邑破井陉即在此时。详见本书《淮阴侯列传》。井陉为县名,故地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境内井陉山上有井陉关,为古代军事要地。 <448>“”,音(fǒu),陶制容器,腹部粗圆,底与口略小。 <449>“八百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千八百户”。 <450>“长修”,县名,故地在今山西新绛县西北。 <451>“御史”,在君主左右掌管文书档案记录等事,又负责监察执法,讨奸治狱。 <452>“廷尉”,中央掌管司法刑狱的长官,秩中二千石。 <453>“”,《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 <454>“阳平”,县名,故地在今山东莘县。 <455>“元封四年”,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百官公卿表》,杜相夫于元封三年免,与此相差一年。 <456>“”,选择。“乐令”,即大乐令,为太常属官,掌管国家祭祀大典所用的音乐。“无可”,文字有误,《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中可”是正确的。过去治《史记》者多认为“无可”、“中可”是人名,不可信。“郑舞”,郑国女子之舞。又楚怀王幸姬郑袖善歌巧舞,其舞名郑舞。郑舞是被当作不严肃的舞蹈来看待的,与庄重肃穆的庙堂祭祀之舞不同。“侯相夫坐为太常与乐令无可当郑舞人擅繇不如令”,意谓侯相夫犯了罪,为太常而选择大乐令所属人员中能为郑舞的人擅加役使,使为郑舞,违反了法令。《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阳平侯杜相(下脱“夫”字)为太常,五年坐擅繇大乐令论。”颜师古注:“擅役使人也。”文字虽简略,但意思比较明白。 <457>“阑出函谷关”,谓私自出函谷关。汉代在大多数时间里规定出入关要有符传,无符传便谓之“”。 <458>“江邑”,其地不详。 <459>“用奇计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而代之”,汉高祖宠姬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担心他死后如意保全不了自己。赵尧年少,为符玺御史。赵人方与公对御史大夫周昌说:“您的属吏赵尧是个奇才,您一定要另眼相侍。他将要替代您的职位。”周昌不相信。过了不久,高祖闷闷不乐,赵尧问:“陛下所以不高兴,是不是因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矛盾呢?怕您万岁之后赵王不能保全自己?”高祖说:“是的。”于是,赵尧向高祖献计,让坚忍质直的周昌为赵王相。高祖采纳了赵尧的建议,遂徙周昌为赵相。过了很久,赵尧为御史大夫,取得了周昌原来的职位。事详见本书《周昌列传》。 <460>“营陵”,县名,故地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 <461>“卫尉”,秦官,汉代沿置,负责统辖卫士,警卫宫廷门户。 <462>“万二千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万一千户”。 <463>“土军”,县名,故地在今山西石楼县。 <464>“中地”,汉王二年,汉军打败雍王章邯,章邯自杀于都城废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汉占有其地,置河上、渭南、中地、陇西、上郡五郡。中地即后来的三辅之一右扶风,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465>“千二百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一千一百户”。 <466>“广阿”,县名,故地在今河北隆尧县东。 <467>“须昌”,县名,故地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 <468>“雍军塞陈”,此句与下句“谒上”,《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雍军塞渭上”,是“谒”乃“渭”字之误。谓雍王章邯的军队列阵渭上,遮塞汉军通道。也有人另主他说。本书《高祖本纪》记载:汉元年“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有人据此认为“雍军塞陈”即汉元年八月事,“陈”下脱“仓”字。陈仓地属章邯。 <469>“己酉”,《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己丑”,比己酉早二十日。

  <470>“临辕”,今地不详。 <471>“”,音(),县名,故地在今安徽宿县南。 <472>“二月乙酉”,汉高祖十一年二月丙戌朔,不应有乙酉,可能与前须昌侯同于己酉日封。 <473>“”,县名,故地在今河南汲县西南。 <474>“太傅”,汉制,中央有皇太子太傅,辅翼教诲皇太子;王国亦有皇帝任命的太傅,负责匡辅诸侯王。王国太傅不豫国政。如果诸侯王触犯法纪,太傅应谏诤或向朝廷举奏。有时王为非法,太傅要连坐。 <475>“二月已巳”,此月丙戌朔,无己巳日,所记封侯日期有误。 <476>“公上不害”,姓公上,名不害。 <477>“宁陵”,县名,故地在今河南宁陵县东南。 <478>“”,侍卫帝王、给事宫禁的官员的通称。汉初郎官分为中郎、郎中、外郎三大系统,各有不固定员额的郎官。 <479>“”,与“追”字同。“为上解随马”,为刘邦解除了追赶他的敌骑。 <480>“汾阳”,县名,故地在今山西静乐县西。 <481>“前二年”,当作“汉二年”。 <482>“江邹”,其地不详。《百官公卿表》云“江都侯靳石”,“江邹”乃“江都”之误。江都故地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南。 <483>“啬夫”,汉代县令、长之下的各官之长和乡的主管官员往往称啬夫。在中央官署中,太常、光禄勋、少府、太仆、将作大匠等中二千石、二千石属下的各官之长,品秩与县令、长相当,其下辖的各官之长,有的称为啬夫。此处啬夫属于太仆系统。 <484>“”,故地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北。 <485>“中厩令”,中央官署中掌管舆马的长官。 <486>“彭祖”,据司马贞《索隐》,古本《史记》作“秋彭祖”。《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秘彭祖”。 <487>“”,邑名,故地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南。 <488>“”,县名,故地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 <489>“挟诏书”,利用诏书来威胁他人。 <490>“平州”,邑名,故地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南。 <491>“昭涉掉尾”,姓昭涉,名掉尾。 <492>“行驰道中更呵驰去”,车马在驰道中行驶,经过呵斥而驰去。驰道是供皇帝专用的,臣民不得在上面驾驶车马。 <493>“中牟”,县名,故地在今河南中牟县东。 <494>“单父圣”,司马贞《索隐》引《汉表》作“单父左车”。“单父”是姓,“圣”是名,“左车”是字。今本《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单右军”,误。 <495>“”,音(),县名,故地在今湖北宜城县北。 <496>“临江”,项羽分封诸侯,以共敖为临江王。汉王三年,共敖卒,子尉嗣立。 <497>“庆侯荣盛”,《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夷侯荣成”,“庆”、“夷”为荣盛的谥号,可能有二谥。“盛”、“成”二字古通。 <498>“遂坐卖宅县官故贵”,《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遂“坐掩搏夺公主马”,与此不同。“县官”,官府。 <499>“博阳”,当作“傅阳”,县名,故地在今山东枣庄市南。 <500>“队卒”,《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队率”。 <501>“吴郡”,楚、汉之际分割会稽郡设置,治所在吴县,即今江苏苏州市。 <502>“中五年”,《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孝景元年”。 <503>“阳义”,《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阳羡”,“义”是“羡”字之讹。“阳羡”,县名,故地在今江苏宜兴县南。 <504>“”,楚国的别称。“令尹”,楚官名,为执政首相。 <505>陈公利几为楚将,曾官陈县(故地在今河南淮阳县)令。县令可以称公。项羽败亡,利几降汉,侯之颍川(郡名,治所在阳翟,辖地在今河南中部)。汉高祖五年,征召诸侯,利几因旧为楚将,很恐惧,遂反叛。 <506>“大夫”,《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中大夫”。汉制,七大夫、公乘以上皆为高爵,大夫是一种较低的爵位。《汉书·高帝纪》载:汉高祖五年诏曰:“军吏卒会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颜师古注:“大夫,第五爵也。”阳羡侯灵常所为不应是大夫,当是中大夫。中大夫为郎中令属官,无固定员额。 <507>“下相”,县名,故地在今江苏宿迁县西南。因地处相水下流,故名。 <508>“田解”,齐王田广将。汉王三年,齐王田广派华无伤、田解屯兵历下以拒汉,汉王使郦生说服了齐王田广,叛离项羽,与汉联合。韩信平定赵、燕后,乘机袭破齐历下军,进入齐都临淄旧临淄。下相侯冷耳从击田解军,当在此时。 <509>“冷耳”,《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泠耳”。“泠”字是,音(líng)。 <510>“”,乡邑名,据《汉书·王子侯表》,德在泰山郡。《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有德侯景建,据表所载,德在济南郡,今地已不可确考。 <511>“高陵”,地属琅邪君,今地已不可确考。 <512>“东城”,县名,故地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汉五年,刘邦与项羽决战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项羽大败,逃至阴陵(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转赴东城,相随者仅二十八骑。南陵侯王周追项羽至东城,即在此时。 <513>“王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王虞人”。

  <514>“期思”,县名,故地在今河南淮滨县南期思集。 <515>“谷陵”,当作“谷阳”,故地在今安徽固镇县西北。 <516>“”,音(zhè),县名,故地在今河南柘城北。其地有柘沟,故名。 <517>“”,县名,故地在今山东微山县。 <518>“栎阳”,县名,故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栎”,音(yuè)。 <519>“齐侯班”,《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躁侯瑕”。 <520>“”,音(ruán),余地,空隙地。 <521>“”,聚邑名,故地在今山东陵县界。 <522>“临济”,聚邑名,故地在今河南封丘县东。因地临济水而得名。 <523>“”,古本《史记》有作“”者。《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亦作“猜”。 <524>“成阳”,县名,故地在今河南信阳市西北。 <525>“”,郡尉,协助郡守掌管一郡甲卒。 <526>“”,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意姓奚。 <527>“鬼薪”,徒刑的一种。《汉书·惠帝纪》颜师古注引应劭云:“取薪给宗庙为鬼薪。”《汉旧仪》云:“鬼薪者,男当为祠祀鬼神伐山之蒸薪也。”这是对鬼薪名称来源和早期服役情况的传统解释。秦汉时代,鬼薪从事的劳役是多方面的。 <528>“”,县名,故地在今河北冀县西北。 <529>“大谒者”,谒者之长。谒者掌宾赞受事。 <530>“高梁”,乡邑名,故地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 <531>“食其”,姓郦,高阳(在今河南杞县西)人,家贫,好读书,年六十余见刘邦,为刘邦说客,常奉命出使诸侯。事详见本书与《汉书》本传。 <532>“衡山王”,即刘赐,本书与《汉书》有传。 <533>“”,今地不可考。 <534>“甘泉”,今地不可考。裴骃《集解》引徐广说古本有作“景”者,《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景”。疑“景”字是,“景”字上下裂分为二,讹误成“甘泉”。“景”,即景城,故地在今河北交河县东北。 <535>“刘贾”,汉王初年为将军,汉高祖六年,封荆王,王有淮东。十一年,淮南王黥布反,贾为布军所杀。事详见本书《荆燕世家》。 <536>“莫摇”,《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真粘”。 <537>“”,音(piāo)。《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音(xìng)。 <538>“煮枣”,聚邑名,故地在今山东曹县西北。 <539>“毛泽”,司马贞《索隐》作“毛泽之”,又云亦作“毛释之”,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相合,是今本“泽”下脱“之”字。“泽”、“释”二字古通。 <540>“”,《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鹿”。 <541>“鄢陵”,县名,故地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 <542>“七百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二千七百户”。 <543>“”,当作“”,据裴骃《集解》,古本有作“卤”者。今地不可确考,大体在今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544>“中涓”,《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中尉”。 <545>“南阳”,秦汉时大郡之一,治宛县,即今河南南阳市。
 

〔本表共五页 附参考四页〕 ●前文 ●表一 ●表二 ●表三 ●表四


〔共164頁·p-18-01〕 上一卷 下一卷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