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子夜卷宗 >> 子夜文集 >> [宋]苏轼《后赤壁赋》·译注


 
 
 

[宋]苏轼《后赤壁赋》·译注

原文/〔宋〕苏轼 译注/璞如子 子夜星网站

 
  【译文】
 
  这一年十月的月圆之日,从“雪堂”走出来将回到“临皋”去,还有两位客人陪随我过了黄泥坂。

  已是霜露季节了,树木的叶子都落光了。人影投在地上,仰头见到了一轮明月。望着月亮真为之而畅快,几人边走边以吟诵诗歌相互应答。一会儿,我叹息道:“有客而没有酒,有酒没有菜肴。正是月儿皎洁、风儿清爽时刻,该如何打发这良宵美景啊?”一位客人说:“今天半晚时分,撒网捕到了鱼,大口细鳞,形状好似松江的鲈鱼。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便回到家中,让妻子想办法。妻子说:“我有一斗酒,藏它很久了,以备你不一定什么时候需要。”于是带了酒和鱼,重又游赏于赤壁之下。

  江中流水有声,岸边断崖千尺。山高把月亮显得很小,水随季节而退落,让礁石纷纷探出。曾经过了多少时日啊,江山景色竟已不再认识了。我于是提衣而上,踩着巉岩巨石,分开蓬乱的丛草,歇在像虎豹一样的怪石上,登行于虬龙一般的崎岖山路间;攀爬到鹰隼栖息的险要窝巢处,俯瞰那水神冯夷的深居之宫。当然两位客人不能跟从了。我蓦然地长长呼啸一声,草木为之震动,山谷为之回应,随之风起而水涌。我又不知不觉中心生悲凉,肃穆中泛起恐惧,感到这种令人生畏的萧森气氛中不可久留。

  返回后登上小船,放船于水流中央,任其自行飘到所停的地方为止。此时已将近半夜,四处张望中是那样凄清冷落。恰有一支孤鹤,横穿江面自东而来;巨翅展动犹如车轮一般,一身羽装黑白相间。忽然一声长鸣,掠过我的小舟向西飞去。

  没多久客人走了,我也睡下了。梦见一位道士,羽衣飘展,来到临皋亭之下,对我拱手作揖并说道:“赤壁之游快活吗?”当问到他的姓名,却俯身而不答。“哦,哎呀呀,我知道了!前番夜里,在我上方飞鸣而过的不是你吗?”道士看着我只是笑,我于是惊醒了。推开窗户巡视,却不见其所在何处。
 
 
  【原文】
 

 后赤壁赋<1>
 
〔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2>,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3>。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4>。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6>”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7>”归而谋诸妇<8>。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9>”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1>。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12>,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13>。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14>,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15>。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16>。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17>。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18>。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19>。梦一道士,羽衣蹁跹<20>,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21>”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22>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23>”道士顾笑,予亦惊寤<24>。开户视之,不见其处<25>。
 
 
  【注释】〔词语注释仅限于本文〕

  <1> 此篇之前,作者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做了一篇“前赤壁赋”,作此篇为十月,两篇相距三个月。因是同游赤壁记趣,故此篇称作“后赤壁赋”。
  <2> 是岁:本年,这一年。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作望。
  <3> 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临皋: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4> 从予:跟随我。 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 坂,斜坡,山坡。 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5> 木叶:树叶。木,古代泛指木本植物。而木本植物,多指其枝干逾冬后仍可再生长的植物。如“草木”,即指草和树木。
    行歌相答:一边走一边互相吟诗唱和作答。歌,于此指吟诵诗歌,并非指今日的唱曲。
  <6> 已而:过了一会儿。 肴:菜肴。
    如此良夜何:此句其实是把“如何”分开来,中间加入了“此良夜”,是文言的简便表达语式,而“如何”词义不变,表示疑问:该如何渡过这一良宵美景啊?
  <7> 今者薄暮:今天傍晚的时候。 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 薄,迫,逼近。
    淞江之鲈(lú):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
    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 顾,但是,可是。 安所,何所,何处,哪里。 得酒:弄到酒。
  <8> 归:归回,归回家中。 谋诸妇:即谋酒于妻子,向妻子谋取,让妻子想办法。 谋:谋求、谋取或商量。 诸:介词,是“之于”的合韵代字。于(於),古读“乌”。“诸”字,音之于切(相拼),故而借作“之于”代字。
  <9>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以待:以备。 子:你。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尤其称呼于有学问的男子。 不时:不一定什么时间,没有固定的时间。 “须”通“需”。
  <10> 断岸:指岸边断崖。
  <11> 曾日月之几何:意为“曾经过了多少时日啊?”此句式及句意类似于“曾几何时”,有“这才过了多少日子”之意,是针对“前赤壁赋”中提及的那次游赏而言。上次“七月既望”,而这次“是岁十月之望”,才三个月而已。 曾,指“曾历经”“曾过去”。 日月:此指时日。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而江山景色已不能再认识了。此句在说景物季节之变。
  <12> 予乃:我于是。 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履巉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 巉岩,险峻的山石。 披蒙茸:分开乱草。 蒙茸,蓬乱的丛草。
     踞:蹲或坐,此指作者自己歇坐于……。 虎豹,指形似虎豹的怪石。 虬龙:此应喻指曲折险要的山路,而不是“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古文中的“龙蹯虎踞”,多形容地势险要。此为作赋时所用的夸张笔法,常借用经典词语来附会,故而不必对所描述物事考究得过细。 虬,龙之一类。
  <13> 栖鹘:睡在树上的鹘。 栖,鸟宿。 鹘(hú),意为隼,鹰的一种。作者多次描写到赤壁上的鹘,如《赤壁记》:“断岸壁立,江水深碧,二鹘巢其上。”
     危巢:位处险要的窝巢,应指崖壁上的窝巢。 危:此指险要之地。攀:攀登,攀爬到。此指攀爬到与“栖鹘危巢”一样高的崖壁之处。
     俯冯夷之幽宫:俯身看水神冯夷的深宫。 冯(píng)夷,水神。 幽,深。 盖:发语词。文言句子用字简略,但有时也需要一个发语词来引,借用一个语气助词来连,以使句子读来谐顺。
  <14> 划然长啸:是说高亢而响亮的一声呼叫。 长啸:此指放开嗓子抒发胸臆的一声呼叫。 划然:象声词。
  <15> 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此句是说在他的一声长啸之下,所感受到的一种景观状态。当然是夸张手法,但那也是叠加在自然景观中的一种感受。
     翻译此句:我蓦地呼啸一声,草木为之震动,山谷为之回应,感觉到风起而水涌。
  <16> 予亦:我又。 悄然:静静地、默然地、轻轻地、悄悄地,或指“不知不觉中”,不作“忧伤貌”解。 悲,于此是一种悲凉或凄凉的感觉,不应译成悲伤。
     肃然:在此应是对眼前景象中肃穆气氛的感觉,其从动关系与前面“悄然”一词不同,并非指作者“收敛”或“严肃的样子”。
     凛乎其……:为……而感到凛然。此句可直译为:为这种令人不可久留的萧森气氛感到凛然。可意化为:感到这种令人生畏的气氛中不可久留。 凛:此指畏惧感。 其,代词,代指前面的那种气氛和感觉。
     按:此段描述特色,与唐柳宗元《小石潭记》相仿。
  <17> 听任,任其自便。 而休焉:而止,而作罢。 焉:语气助词。
  <18> 玄:黒。 缟:白。 这里的“衣裳”,是喻指羽毛。 戛然:象声词,多喻指偶尔作声。如:“三更后,戛然有声”〔《物妖志·狸》〕 掠:掠过。予舟而西也
  <19> 须臾:不久,不大一会。 就:表示动作上的完成,如“就位”“就坐”。
  <20> 羽衣:以羽毛织成的衣服,常称道士或神仙的著衣。 蹁跹:此指飘然展动之状。如唐人元稹《代曲江老人》诗:“掉荡云门发,蹁跹鷺羽振。”有人将此句译作“道人穿着羽衣,轻飘飘地舞动着而来”,是错误的。
  <21> 临皋:即临皋亭,位于湖北黄冈县境内南江边,为苏轼当时寓居之所。按: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 揖予:对我拱手作揖。
  <22> 呜呼!噫嘻!:文言中常用的感叹词,现在的感叹词难以对应其情感特色,但可以根据文中口气来选择类似的感叹词。如:哦,哎呀!
  <23> 畴昔:往昔,日前,之前,以前。 飞鸣而过我者:在飞鸣中路过我上空的。此指白日的那只鹤。 过我:路过我处。 非子也邪:不是你么? 邪:疑问句语气助词。
  <24> 顾笑:相看着而笑。 惊寤:惊醒。 寤:醒。
  <25> 户:此指窗户。 其处:其所在。

 
 
  --- 相关资料 ---
 
  宋·苏轼 (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汉族。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注: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