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现代诗词 >> 席慕蓉诗选集 >> 席慕容:诗人 画家 蒙古人


〔共1頁〕

席慕容:诗人 画家 蒙古人

文/王丽芳

资料收集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辑


  “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朵……”席慕容,这是个与多少人的青春记忆无法切割的名字。如今这个有着蒙古族名字的女诗人来到了银川。9月27日,我有幸听到了台湾学者席慕容在宁夏大学的演讲,但却与她擦肩而过,无缘近距离地向她提问采访,倾听她的心声,只能通过她100分钟演讲透露出的情感、眼神以及语言来感触席慕容。


  ■ 席慕容简介

  慕容,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

  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1965年作品入选巴黎第七十届独立沙龙,并参加第八十一届女画家联合沙龙,第十届国际妇女绘画展等。1966年在比利时艾格蒙画廊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曾获比利时王国金牌奖等荣誉。

  969年以萧瑞为笔名,在台湾《中央副刊》发表作品。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作品多为散文。1977年10月在皇冠杂志上开设《诗的画,画的诗》专栏。1981年9月诗集《七里香》由大地出版社出版。1987年1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诗选《远处的星光》。1997年个人自选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 塞上高吟《出塞曲》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像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像那黄河岸/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

  一首由席慕容作词由台湾歌手蔡琴唱响华人世界的《出塞曲》写尽了席慕容对内蒙古草原的眷恋,写尽了中国游牧文化中个人对于故土的挚爱,也写尽了儿女情长以外的英姿豪气。

  2005年9月的最后几天,62岁的席慕容应宁夏大学之邀于国庆节前来到塞上湖城参加“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国际研讨会”,随后在宁夏大学演讲中重吟著名的《出塞曲》。

  演讲当晚,宁夏大学逸夫楼学术报告厅人潮涌动,按比例发给各学院的票已失去了约束力,到场的学生比预计超出了两倍还多。当席慕容出现在演讲大厅,千余名学子摩肩接踵全体起立,如同欢迎传说中的美女海伦娜,许多年轻的声音高呼着席慕容的名字,将她从拥挤的人群中“送”到了演讲席上。学生们席地而坐,密密麻麻一直坐到席慕容的演讲台下……

  席慕容祖籍内蒙古草原,少年流落台湾岛,兼具多种艺术才华,这位只以中文写诗、渴望保持母语的女诗人影响了华文世界至少两代人的青春情感。


  ■ 草原乡情犹替儿女情

  各种资料显示,席慕容的写作开始得很早,1954年,她11岁时所读的第一本诗集是余光中的《蓝色的羽毛》。此后,她的创作多数都是围绕青春、恋情而作。她的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都是海峡两岸文化解禁后在大陆最为畅销的情诗集。在当天的演讲现场,多数学生都是冲着席慕容的“爱情诗”而来,想一睹“情诗高手”真容的人不在少数。

  在大陆,席慕容那首《一棵会开花的树》应该是流传最广的,一句“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写尽了青春爱恋的愁绪。宁大2004级物理系的马晓燕表示,之所以喜欢读席慕容的诗,因为感觉她的诗作多数都有浪漫唯美的意境,贴切地表达了青春的哀伤和孤寂。

  现场倾听演讲的宁大中文系知名教师郎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个人对于席慕容的作品也只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曾读过的诗歌,对于当天会堂爆满、宁大学生表现出的狂热现象表示出乎意料。他认为,席慕容的名字之所以在学生中有如此号召力,是因为她早期诗歌中有关青春、梦幻、浪漫的内容。

  人生过了大半,席慕容已经超越了儿女情长,在宁大的那个晚上,她打开了自己的另外一个空间——乡情的酝酿、写作,心底对于故土的热爱。

  一经开讲,席慕容的魅力立刻超越了她普通的容貌。先解释了她的名字“席慕容”在蒙古语中的意义,族姓“席连勃”,“慕容”为大的江河,由此引申出的幽默语言立刻吸引了在场的听众。此后,席慕容背诵了她的《旁听生》来解释自己的“身份”:“没有山河的记忆,等于没有记忆,没有记忆的山河,等于没有山河,还是说,山河间的记忆,才是记忆,记忆里的山河啊,才是山河,那么,我可真是两者皆无了,父亲啊、母亲,在故乡这座课堂里,我既没有课本也没有学籍……我只是一个旁听生。”一席背诵,席慕容泪落如雨,经过10多年无数次的草原故乡行,“旁听生”的身份、浓重的乡愁仍然令她无法释怀。

  席慕容说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花甲之年的她“已经来不及给自己准备一个故乡”。然而正是因为这无法释怀的乡愁,才使得她在10多年来有了更加丰富的创作素材,成为继青春、恋情等儿女情长之后诗作散文的另一个大主题。


  ■ 心之所系台岛情

  1989年两岸解禁,当年秋席慕容率先到大陆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探亲,并创作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一诗,此后,席慕容身居台岛却以每年一至四次不等的几率回到草原“回到家”,足迹踏遍内蒙古草原。“那里是我灵魂的栖息之地。”席慕容虔诚地说,内蒙古草原很难用诗来表达,但她喜欢用诗来表达对草原的一份深情。作为专业油画家的席慕容,却无法用手中的画笔描述美丽的大草原。至于原因,她说:“我觉得自己还是草原文化的旁听生,还无法画出我心中的那一片圣地。”

  故乡是圣地,那么台湾对于席慕容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有学生提问,既然如此热爱故乡的草原,会不会长久地留下来?

  在宁大这场名为《我心深处》的演讲里,席慕容充满深情地谈到台湾的地震和台风,她说自己是一棵被动地从草原飘到台湾岛上去的树,台湾是她停留、成长了五十多年的地方,那里的气温、那里的山川河流、台风地震甚至空气也已经成为她生命不可或缺的东西。如果说内蒙古草原是她情之所牵的故乡,台岛则是她心之所系的家园。她以诗人的口吻向在场的学生表示:请允许她做一只候鸟,一只深恋故土又爱家园的候鸟。


  ■ “民族”与“世界”的矛盾统一

  为蒙古文化被同化、自己远离蒙古族群而哀伤落泪的同时,席慕容同样骄傲地用粤语背诵了大段的《琵琶行》,当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由席慕容用节奏起伏的粤语表达出来时,席慕容情不自禁地流露着她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蒙古族的席慕容并非生在内蒙古。少时颠沛流离,辗转上海、香港而台湾,直等到1989年,年届不惑的席慕容在第一时间里收拾行装,飞赴内蒙古。随着年岁增长而在血液里积淀得越来越厚重的故乡情结和渗入生命的蒙古血统,使席慕容在踏足内蒙古草原的那一刻感受到一种获得新生般的震撼。自此之后,席慕容的诗开始变化,诗的内容开始转变为族人、土地、山川,她说她觉得拥有了比从前更强大的力量。

  席慕容早年在比利时求学绘画,掌握多种语言,世界各国各族多种文化看过也吸收过,如此丰富多面的“世界人”因为自身的丰富认识到蒙古母语、华文化的独特重要。同时,她也因为自身的“丰富现代”而悲伤于被“同化”。席慕容如此矛盾,而她所要表达的无非一个心思:每个人应该尽可能地保存自己族群的文化特点,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此基础上接受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以期更好地保持提高民族文化的优势……介于民族不被同化和个体日益“世界化”的现状之间,席慕容犹豫而开阔,灵动而深情。

  听着席慕容矛盾的话语,我忽然明白,这位有着蒙古族血统特点、举止优雅从容的现代女性注定今生是要在质朴的草原与现代化的台岛间做一只候鸟,如同她自己所言,每次离开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为了下一次的梦中归来。

返回《席慕容诗选》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